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综述 | 第11-12页 |
·阿奇霉素 | 第12-13页 |
·加米霉素 | 第13-15页 |
·9-脱氧-9-同型红霉素 A(E)肟的合成 | 第15-16页 |
·9-脱氧-9-同型红霉素 A(Z)肟的合成 | 第16-17页 |
·9-脱氧-8α-氮杂-8α-同型红霉素 A 的合成 | 第17-18页 |
·大环内酯类研究进展 | 第18页 |
·酮内酯(ketolides) | 第18页 |
·酰内酯(Acylides) | 第18页 |
·氮杂内酯(Azalides) | 第18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加米霉素合成路线的选择 | 第20-22页 |
·加米霉素合成方法 | 第20-21页 |
·加米霉素的合成路线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22-37页 |
·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实验仪器及分析方法 | 第23-25页 |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分析方法 | 第23-25页 |
·实验过程 | 第25-29页 |
·9-脱氧-9-同型红霉素 A(E)肟的合成 | 第25-26页 |
·9-脱氧-9-同型红霉素 A(Z)肟的合成 | 第26-27页 |
·红霉素 6.9 亚胺醚的合成 | 第27-28页 |
·9-脱氧-8α-氮杂-8α-同型红霉素 A 的合成 | 第28-29页 |
·加米霉素的合成 | 第29页 |
·实验反应机理 | 第29-35页 |
·红霉素 A 肟化反应机理 | 第29-30页 |
·双键构型转化的反应机理 | 第30-31页 |
·贝克曼重排的反应机理 | 第31-32页 |
·还原的反应机理 | 第32-33页 |
·加米霉素的反应机理 | 第33-35页 |
·9-(E)同型 9-红霉素 A 和 9-(Z)同型 9-红霉素 A 的核磁氢谱区别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加米霉素的工艺路线优化 | 第37-54页 |
·红霉素 A(Z)肟的合成 | 第37-39页 |
·原料配比对反应收率的影响 | 第37页 |
·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 第37-38页 |
·溶剂对反应影响 | 第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红霉素 6,9-亚胺醚的合成 | 第39-42页 |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 第39-40页 |
·原料配比对反应的影响 | 第40页 |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40-41页 |
·PH 值对反应的影响 | 第41页 |
·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 第41-42页 |
·重结晶 | 第42页 |
·小结 | 第42页 |
·9-脱氧-8α-氮杂-8α-同型红霉素 A 合成 | 第42-45页 |
·还原剂对反应的影响 | 第42-43页 |
·原料配比对反应的影响 | 第43-44页 |
·路易斯酸对反应的影响 | 第44页 |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 第44页 |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页 |
·加米霉素的合成 | 第45-54页 |
·卤代烃法合成加米霉素 | 第45-48页 |
·乙酸烯丙酯法常压加氢法合成加米霉素 | 第48-49页 |
·丙醛常压加氢法合成加米霉素 | 第49页 |
·丙醛氰基硼氢化钠氢化法合成加米霉素 | 第49-52页 |
·丙酸硼氢化钠氢化法合成加米霉素 | 第52-53页 |
·一锅法合成加米霉素 | 第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 加米霉素及其中间体的抑菌实验 | 第54-57页 |
·实验原理 | 第54页 |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54页 |
·菌种 | 第54页 |
·药品 | 第54页 |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菌种复苏,传代培养,保存 | 第54页 |
·MIC 测定(二倍稀释法) | 第54-55页 |
·测定结果 | 第55-56页 |
·抗菌活性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8页 |
·全文总结 | 第57页 |
·工作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附录 | 第63-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