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前言 | 第11-23页 |
| ·旋转膜技术概述 | 第11-17页 |
| ·动态膜的优点 | 第12-14页 |
| ·国内外对旋转动态膜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旋转管式膜器内的流动 | 第17-21页 |
| ·将旋转管式膜器抽象为旋转圆筒 | 第17-18页 |
| ·无轴向流的两同轴旋转圆筒间的流场特性 | 第18-20页 |
| ·有轴向流的两同轴旋转圆筒间的流场特性 | 第20-21页 |
|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21页 |
|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2页 |
|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2 理论基础 | 第23-36页 |
| ·剪应力表达式及 N-S 方程 | 第23-26页 |
| ·两同轴旋转圆筒间层流的流动特性分析 | 第26-28页 |
| ·两同轴旋转圆筒间流动稳定性分析 | 第28-30页 |
| ·外筒旋转、内筒静止时流体的稳定性 | 第28-29页 |
| ·内筒旋转、外筒静止时流体的稳定性 | 第29-30页 |
| ·泰勒涡的形成的必然性 | 第30-31页 |
| ·泰勒涡在不同流型下对膜管的冲刷作用 | 第31-33页 |
| ·颗粒的受力和液体的受力分析 | 第33-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3 实验方案与装置 | 第36-44页 |
| ·选用旋转管式膜的理由 | 第36页 |
| ·实验装置 | 第36-38页 |
| ·SiO_2 和CaCO_3 的物性 | 第38-42页 |
| ·SiO_2 的物性 | 第38-40页 |
| ·CaCO_3 的物性 | 第40-42页 |
| ·流型的表征 | 第42-44页 |
| 4 流型划分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55页 |
| ·实验方案的确定 | 第44-45页 |
| ·无轴向流无径向流时环隙间流型的变化 | 第45-46页 |
| ·有轴向流无径向流时环隙间流型的变化 | 第46-49页 |
| ·有轴向流和径向流时环隙间流型的变化 | 第49-52页 |
| ·轴向流与径向流对流动稳定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5 SiO_2 悬浮液的分离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5-91页 |
| ·流型对渗透通量的影响 | 第55-61页 |
| ·浓度为0.025%,表压为 0.03MPa 的实验 | 第55-57页 |
| ·浓度为0.025%,表压为 0.065MPa 的实验 | 第57-58页 |
| ·浓度为0.07%,表压为 0.04MPa 的实验 | 第58-59页 |
| ·浓度为0.07%,表压为 0.07MPa 的实验 | 第59-60页 |
| ·不同流型下渗透通量的变化 | 第60-61页 |
| ·压力对强化倍数的影响 | 第61-66页 |
| ·浓度为0.025%时压力对强化倍数的影响 | 第61-62页 |
| ·浓度为0.05%,0.07%,0.085% 时压力对强化倍数的 | 第62-66页 |
| ·浓度对强化倍数的影响 | 第66-71页 |
| ·表压为 0.03MPa 时浓度对强化倍数的影响 | 第66-67页 |
| ·表压为 0.04MPa 时浓度对强化倍数的影响 | 第67-68页 |
| ·表压为 0.05MPa 时浓度对强化倍数的影响 | 第68-69页 |
| ·表压为 0.06MPa 时浓度对强化倍数的影响 | 第69-71页 |
| ·强化倍数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71-89页 |
| ·运用因次分析法分析强化倍数的影响因素 | 第71-73页 |
| ·对 SiO_2 悬浮液在不同条件下的强化倍数模型的建立 | 第73-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 6 CaCO_3 悬浮液的分离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1-107页 |
| ·压力对强化倍数的影响 | 第91-94页 |
| ·浓度为0.025%时压力对强化倍数的影响 | 第91-92页 |
| ·浓度为0.05%、0.07%和0.085%时压力对强化倍数的 | 第92-94页 |
| ·浓度对强化倍数的影响 | 第94-97页 |
| ·表压为 0.03MPa 时浓度对强化倍数的影响 | 第94-95页 |
| ·表压为 0.04MPa、0.05MPa、0.06MPa 和0.07MPa 时浓度对强化倍数的影响 | 第95-97页 |
| ·SiO_2 和faGO_3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97-106页 |
| ·物性对比 | 第98页 |
| ·分离性能对比 | 第98-103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03-10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10页 |
| ·结论 | 第107-109页 |
| ·展望 | 第109-110页 |
| 符号说明 | 第110-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19页 |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119-121页 |
| 声明 | 第121-122页 |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