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4-1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9-37页 |
1 种质资源的抗性鉴定与评价结果 | 第19-21页 |
·抗性鉴定结果 | 第19页 |
·抗性类型与分布 | 第19-20页 |
·玉米外部形态与病情指数的相关分析 | 第20-21页 |
·抗病材料的抗病特点 | 第21页 |
2 玉蜀黍丝核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21-34页 |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 第21-22页 |
·玉蜀黍丝核菌在PDA上的培养性状 | 第22-24页 |
·培养基对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 | 第24-27页 |
·pH对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 | 第27-29页 |
·温度对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 | 第29-31页 |
·碳源对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的影响 | 第31-32页 |
·氮源对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的影响 | 第32-34页 |
3 玉蜀黍丝核菌菌体可溶性蛋白及酯酶同工酶电泳分析 | 第34-37页 |
·可溶性蛋白电泳分析 | 第34-35页 |
·酯酶同工酶电泳分析 | 第35-37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7-40页 |
1 玉米种植资源对纹枯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 第37-38页 |
·玉米种植资源的抗性情况 | 第37页 |
·玉米农艺性状与抗性之间的相关性 | 第37页 |
·抗性鉴定方法的探讨 | 第37-38页 |
·抗性评价方法的探讨 | 第38页 |
2 玉蜀黍丝核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38-39页 |
3 玉蜀黍丝核菌可溶性蛋白及酯酶同工酶电泳图谱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附录 | 第45-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