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环境与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状态评估研究--以榆林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例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目录第10-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0页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4-16页
   ·研究内容第16-17页
   ·研究方案第17-18页
     ·研究方法第17-18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18页
   ·研究数据及项目来源第18-19页
   ·特色与创新第19-20页
第二章 研究回顾与文献述评第20-46页
   ·研究对象界定第20页
   ·实验区研究综述第20-30页
     ·实验区概述第20-25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评析第25-30页
   ·能值分析研究综述第30-35页
     ·能值分析概述第30-32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评析第32-35页
   ·物质流分析研究综述第35-40页
     ·物质流分析概述第35-37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评析第37-40页
   ·生态效率研究综述第40-44页
     ·生态效率概述第40-41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评析第41-44页
   ·现有研究的评析与展望第44-46页
第三章 榆林实验区发展状态评估的理论和现实基础第46-52页
   ·研究区概况第46-49页
     ·区情分析第46-47页
     ·区域特点第47-48页
     ·循环经济型实验区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第48-49页
   ·实验区发展状态评估的理论基础第49-51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第49-50页
     ·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观第50-51页
   ·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榆林实验区发展水平及协调性评估第52-100页
   ·实验区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52-58页
     ·实验区的特点第52页
     ·实验区发展水平评价的目的第52-53页
     ·指标设计原则第53-54页
     ·基于实验区建设理论的评价指标体系第54-55页
     ·基于能值理论的评价指标体系第55-58页
   ·基于实验区建设指标体系的发展水平及协调性评估第58-64页
     ·评价方法的选取第58页
     ·计算过程第58-60页
     ·实验区发展水平及协调性评估第60-63页
     ·与同等级实验区之间的比较第63-64页
     ·结果分析第64页
   ·基于能值指标的发展水平及协调性评估第64-93页
     ·能值分析的基本步骤第64-65页
     ·实验区能值流动系统图第65-66页
     ·实验区能值基础指标及其构成分析第66-74页
     ·实验区各子系统发展现状分析第74-90页
     ·实验区发展水平及协调性评估第90-92页
     ·结果分析第92-93页
   ·两种评价方法的比较第93-98页
     ·指标比较第93-96页
     ·结果比较第96页
     ·方法比较第96-98页
   ·小结第98-100页
第五章 榆林实验区生态效率分析第100-134页
   ·生态效率分析的理论依据第100-102页
     ·生态效率的提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第100页
     ·生态效率的提高可以减轻环境负荷第100页
     ·生态效率与物质减量化目标相一致第100-101页
     ·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目标相一致第101页
     ·生态效率的提高是有效穿越“环境高山”的途径第101-102页
   ·基于物质代谢方法的生态效率分析第102-115页
     ·生态效率测度模型第102-103页
     ·实验区物质代谢分析第103-105页
     ·实验区物质代谢的生态效率分析第105-108页
     ·实验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特征分析第108-110页
     ·基于生态效率的实验区“脱钩”现象分析第110-114页
     ·结果分析第114-115页
   ·基于能值—物质流方法的生态效率分析第115-130页
     ·生态效率测度模型第115-119页
     ·实验区生态效率分析第119-121页
     ·实验区生态效率与生态压力的关系分析第121-123页
     ·实验区生态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第123-124页
     ·实验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特征分析第124-125页
     ·基于生态效率的实验区“脱钩”现象分析第125-129页
     ·结果分析第129-130页
   ·两种评价方法的比较第130-132页
     ·指标比较第130-131页
     ·结果比较第131页
     ·方法比较第131-132页
   ·实验区发展状态评估方法的选择第132-133页
   ·小结第133-134页
第六章 榆林实验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选择第134-148页
   ·榆林实验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症结第134-136页
   ·榆林实验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选择第136-137页
   ·榆林实验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第137-146页
     ·改变干部考核制度,弱化“唯GDP”目标导向第137-138页
     ·建立技术支撑体系第138-139页
     ·探索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第139-140页
     ·加大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促进减物质化第140页
     ·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本地资源第140-143页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第143-145页
     ·综合整治生态环境第145-146页
   ·小结第146-14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48-152页
   ·主要结论第148-150页
   ·不足与展望第150-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64页
附录A:生态经济系统能量计算公式第164-16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68-170页
致谢第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原癌蛋白PIM-1激酶抑制剂的分子模拟研究
下一篇:藻菌共生生物膜系统修复煤炭矿区污染水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