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4页 |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研究方法及应用 | 第10-12页 |
·概念 | 第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遗传多样性研究在种质资源收集、管理、保护、利用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分子标记的种类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12-18页 |
·分子标记的种类 | 第12-15页 |
·DNA分子标记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15-18页 |
·分子标记在甘薯育种中的应用 | 第18-23页 |
·甘薯的起源、进化及传播途径 | 第18-19页 |
·甘薯组植物的分类 | 第19页 |
·块根膨大的分子机理研究 | 第19-20页 |
·分子标记在甘薯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20-23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中国甘薯地方品种的形态多样性分析 | 第24-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植物材料 | 第24页 |
·形态特征的项目及记载标准 | 第24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4页 |
·甘薯品种形态多样性基本统计分析 | 第25-26页 |
·基于甘薯形态特征的聚类图 | 第26-30页 |
·中国甘薯地方品种地区内形态多样性 | 第30-34页 |
第三章 中国甘薯地方品种的RAPD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4-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植物材料 | 第34页 |
·甘薯总DNA的提取 | 第34-35页 |
·RAPD分析 | 第35-37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7页 |
·中国甘薯地方品种的RAPD分子标记的多态性 | 第37页 |
·中国甘薯地方品种间的遗传差异 | 第37-40页 |
·中国甘薯地方品种在地区内(间)的遗传差异 | 第40-45页 |
·甘薯育成品种与中国甘薯地方品种间的遗传差异 | 第45-47页 |
第四章 中国甘薯地方品种的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7-5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植物材料 | 第47页 |
·甘薯总DNA的提取 | 第47页 |
·ISSR分析 | 第47-48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8页 |
·中国甘薯地方品种的ISSR分子标记的多态性 | 第48-51页 |
·中国甘薯地方品种间的遗传差异 | 第51-55页 |
·中国甘薯地方品种地区内(间)的遗传差异 | 第55-56页 |
·甘薯育成品种与中国甘薯地方品种间的遗传差异 | 第56-58页 |
第五章 中国甘薯地方品种的AFLP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8-7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8-61页 |
·植物材料 | 第58页 |
·甘薯总DNA的提取 | 第58页 |
·AFLP分析 | 第58-61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6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1-71页 |
·中国甘薯地方品种的AFLP分子标记的多态性 | 第61-65页 |
·中国甘薯地方品种间的遗传差异 | 第65页 |
·中国甘薯地方品种地区内(间)的遗传差异 | 第65页 |
·甘薯育成品种与中国甘薯地方品种间的遗传差异 | 第65-71页 |
第六章 综合三种分子标记对中国甘薯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71-78页 |
·中国甘薯地方品种间的遗传差异 | 第71页 |
·中国甘薯地方品种地区内(间)的遗传差异 | 第71-76页 |
·甘薯育成品种与中国甘薯地方品种间的遗传差异 | 第76-78页 |
第七章 综合讨论与结论 | 第78-83页 |
·综合讨论 | 第78-82页 |
·形态标记和3种分子标记揭示的中国甘薯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水平比较 | 第78页 |
·基于形态特征和三种分子标记的方法揭示的中国甘薯地方品种聚类图分析 | 第78-79页 |
·中国甘薯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引入地和传播途径 | 第79-80页 |
·中国甘薯地方品种与育成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 | 第80页 |
·中国甘薯地方品种资源的有效利用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3页 |
附表 | 第93-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个人简介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