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哲学理论论文--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人的精神世界研究

导论  对当代中国人的发展的一种解读第1-34页
 一、 问题提出第14-16页
 二、 研究现状第16-26页
 三、 研究方法第26-28页
 四、 观点创新第28-32页
 五、 逻辑框架第32-34页
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生存方式第34-84页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学意蕴第34-56页
  1 、人学视野中的市场经济本质第34-49页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学逻辑第49-56页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生存方式第56-77页
  1 、“生存方式”概念第57-61页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生存方式的关系第61-66页
  3 、当代中国市场经济背景下人的生存方式的变化及其特征第66-77页
 三、 当代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变化的根源第77-84页
  1 、直接根源:经济体制变革导致人的生存结构的根本改变第77-81页
  2 、深层根源: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导致人的发展的深刻变化第81-84页
第二章 当代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与精神世界第84-104页
 一、 “精神世界”概念的界定第84-93页
  1 、“精神”的内涵及其生成因素第84-88页
  2 、“精神世界”的含义与结构第88-92页
  3 、内心世界、心灵世界、精神世界之辨析第92-93页
 二、 生存方式与精神世界的关系第93-95页
  1 、人与世界关系网络的划界及二者联系的机制第93-94页
  2 、二者联系的内容与本质:实践对意识的映射和人的精神性第94-95页
 三、 当代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变化对精神世界的内在要求第95-104页
  1 、生存方式变化的本质:现代化的回应与市民社会的到来第95-98页
  2 、对精神世界的内在要求:国民意识批判与市民意识建构第98-104页
第三章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图景第104-124页
 一、 当代中国新生存方式基础上人的精神世界的变化及其特征第104-118页
  1 、社会心理层面:世俗化倾向与现实主义的高涨第104-111页
  2 、社会认识层面:观念标准多样化与时代意识的生成第111-112页
  3 、社会道德层面:普适性倾向与公德型主导第112-116页
  4 、精神信念层面:精神淡化与理想主义的式微第116-118页
 二、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变化的根源及其必然性第118-121页
  1 、根源:当代中国新的生存方式的生成第118-120页
  2 、市场经济、生存方式、精神世界三者的关系第120-121页
 三、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变化的辩证分析第121-124页
  1 、精神世界变化的积极因素第121-122页
  2 、精神世界变化的消极因素第122-123页
  3 、辩证对待精神世界变化第123-124页
第四章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第124-186页
 一、 当代中国市场经济背景下人的精神世界面临的突出问题第124-130页
  1 、心理认识方面:物欲主义倾向和非理性化第124-125页
  2 、道德伦理方面:冷漠化倾向和无责任化倾向第125-127页
  3 、信念信仰方面:虚无主义倾向和信仰危机第127-128页
  4 、人文精神:失落和边缘化第128-130页
 二、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建构的必要性及其可能第130-135页
  1 、精神世界建构的必要性及其可能第130-132页
  2 、精神世界建构的三个向度:21世纪、传统文化、市场经济第132-133页
  3 、精神世界建构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第133-135页
 三、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建构的基本内容第135-168页
  1 、个体应有的幸福与成功意识第136-138页
  2 、勇于创造的主体意识第138-144页
  3 、契约为基的自由、平等意识第144-147页
  4 、实现权利的民主意识第147-148页
  5 、立法守法的法治意识第148-151页
  6 、追求正义的公正意识第151-153页
  7 、预测未来的超越意识第153-155页
  8 、统观世界的全球意识第155-158页
  9 、民族本位的爱国意识第158-159页
  10 、提升境界的审美意识第159-162页
  11 、能力本位的发展理念第162-165页
  12 、整体价值为重的新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第165-168页
 四、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建构的基本途径(上):“主题”角度第168-174页
  1 、社会心理建设第169-170页
  2 、伦理道德建设第170-171页
  3 、人文精神建设第171页
  4 、思想政治教育第171-172页
  5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172-174页
 五、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建构的基本途径(下):“主体”角度第174-186页
  1 、政府的有力倡导第174-175页
  2 、知识分子的辛勤劳作第175-177页
  3 、大众传媒的积极孵化第177-180页
  4 、家庭的教育第180-182页
  5 、社会环境的优化第182-186页
结语第186-189页
参考文献第189-194页
后记第194页

论文共1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国媒体对两次海湾战争的报道比较
下一篇:基于平面约束不确定性的机械系统稳健性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