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外文摘要 | 第3-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3页 |
第2章 上市公司收购的概念及动因 | 第13-22页 |
·上市公司收购的概念 | 第13-15页 |
·上市公司收购的动因 | 第15-22页 |
·经济学关于公司收购动因的理论 | 第15-17页 |
·我国国内上市公司收购的动因 | 第17-22页 |
第3章 上市公司收购的信息披露 | 第22-27页 |
·英美等国收购信息披露制度的历史回顾和披露哲学的转变 | 第23-24页 |
·我国上市公司收购信息披露制度的沿革 | 第24-25页 |
·我国上市公司收购信息披露的立法哲学和监管思路 | 第25-27页 |
第4章 上市公司收购的监管模式 | 第27-43页 |
·美国对上市公司收购的监管模式 | 第28-30页 |
·英国对上市公司收购的监管 | 第30-32页 |
·强制性公司收购要约 | 第32-39页 |
·强制性公司收购要约的概念 | 第33-34页 |
·强制要约制度的法理分析 | 第34-37页 |
·各国对于强制要约制度的立法取向 | 第37-39页 |
·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监管的现行模式 | 第39-43页 |
·《证券法》实施以前,以豁免全面要约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监管 | 第39-40页 |
·《证券法》实施后,上市公司收购监管标准更加模糊 | 第40-41页 |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进步 | 第41-43页 |
第5章 目标公司反收购的法律分析 | 第43-56页 |
·目标公司反收购措施概述 | 第43-51页 |
·目标公司反收购的诉讼策略 | 第44-47页 |
·目标公司反收购的内部管理策略 | 第47-49页 |
·目标公司反收购的交易策略 | 第49-51页 |
·我国反收购决定权的模式选择 | 第51-55页 |
·英美模式简介及比较分析 | 第51-53页 |
·两种模式的利弊分析及我国模式的选择 | 第53-55页 |
·对我国反收购行为的规制措施的思考 | 第55-56页 |
第6章 对上市公司收购行为规范化的一点思考 | 第56-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