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文献法 | 第11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11页 |
·访谈法 | 第11页 |
·实践研究法 | 第11-12页 |
·案例分析法 | 第12页 |
·数理统计法 | 第12-13页 |
2 概述 | 第13-21页 |
·课程资源的内涵及外延 | 第13-14页 |
·课程资源的分类 | 第14-16页 |
·课程资源的特点 | 第16-17页 |
·广泛多样性 | 第16页 |
·多质性 | 第16页 |
·客观性 | 第16页 |
·具体性 | 第16页 |
·间接性 | 第16-17页 |
·价值潜在性 | 第17页 |
·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具有内生性 | 第17页 |
·课程资源的功能 | 第17-18页 |
·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 第17页 |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第17-18页 |
·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 第18页 |
·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 第18页 |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心理学基础 | 第18-19页 |
·教育学基础 | 第19-20页 |
·生物学科基础 | 第20页 |
·新课改对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要求 | 第20-21页 |
3 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 | 第21-37页 |
·问卷设计 | 第21页 |
·问卷的效度和信度 | 第21页 |
·调查对象和方法 | 第21-22页 |
·调查评述 | 第22页 |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2-35页 |
·个人基本信息 | 第22-24页 |
·具体调查内容 | 第24-35页 |
·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对课程资源的概念、内容等认识不清 | 第35页 |
·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认识不足 | 第35-36页 |
·课程资源的配置与利用不合理 | 第36-37页 |
4 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和策略 | 第37-43页 |
·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 第37-38页 |
·优先性原则 | 第37页 |
·适应性原则 | 第37页 |
·个性化原则 | 第37页 |
·开放性原则 | 第37页 |
·趣味性原则 | 第37-38页 |
·生活化原则 | 第38页 |
·可探究性原则 | 第38页 |
·时代性原则 | 第38页 |
·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 第38-43页 |
·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念 | 第38-39页 |
·加强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 | 第39页 |
·探寻与关注身边的隐性课程资源 | 第39-40页 |
·挖掘教师和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 第40-41页 |
·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 第41页 |
·重视并加强现代媒体技术的使用 | 第41页 |
·探索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 第41-42页 |
·重视对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评价的研究 | 第42-43页 |
5 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 | 第43-52页 |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43页 |
·研究对象的选择与变量的控制 | 第43页 |
·研究材料 | 第43-44页 |
·教学材料 | 第43页 |
·测试材料 | 第43-44页 |
·统计工具 | 第44页 |
·研究内容与过程 | 第44-45页 |
·具体实践案例及分析 | 第45-47页 |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47-51页 |
·学习兴趣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 第50-51页 |
·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6 结论 | 第52-53页 |
7 讨论及建议 | 第53-56页 |
·讨论 | 第53-54页 |
·建议 | 第54-56页 |
·关注实践 | 第54页 |
·关注课堂 | 第54-55页 |
·关注文化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注释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录 | 第61-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