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4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 第10-11页 |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特性及研究进展 | 第11-23页 |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要求 | 第11-12页 |
| ·钴系正极材料 | 第12-14页 |
| ·镍系正极材料 | 第14-16页 |
| ·锰系正极材料 | 第16-19页 |
| ·尖晶石LiMn_2O_4 | 第17-18页 |
| ·层状LiMnO_2 | 第18页 |
| ·正交型LiMnO_2 | 第18-19页 |
| ·铁系正极材料 | 第19-23页 |
| ·LiFePO_4的结构 | 第19-20页 |
| ·LiFePO_4的充放电机理 | 第20-21页 |
| ·LiFePO_4的制备方法 | 第21-22页 |
| ·固相反应 | 第21页 |
| ·水热法 | 第21-22页 |
| ·溶胶-凝胶法 | 第22页 |
|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 第22-23页 |
| ·包覆碳及加碳制成复合材料 | 第22-23页 |
| ·掺杂金属粉体及有机金属盐 | 第23页 |
| ·本课题选题思想和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法 | 第24-29页 |
| ·实验设备 | 第24页 |
| ·实验方法 | 第24-29页 |
| ·热分析法 | 第24页 |
| ·XRD分析法 | 第24-25页 |
|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25页 |
| ·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 | 第25页 |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ICP-AES) | 第25页 |
| ·粉末微电极循环伏安法 | 第25-27页 |
| ·双电极模拟电池 | 第27页 |
| ·电池正极薄膜的形成及模拟电池的组装 | 第27页 |
| ·充放电性能测试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固相合成磷酸铁锂及掺杂改性 | 第29-51页 |
| ·引言 | 第29页 |
| ·LiFePO_4的制备工艺 | 第29-30页 |
| ·未掺杂的磷酸铁锂的电化学性能 | 第30-34页 |
| ·温度对未掺杂磷酸铁锂性能的影响 | 第30-33页 |
| ·粉末微电极实验 | 第33-34页 |
| ·掺杂不同碳前驱体材料的LiFePO_4的性能 | 第34-48页 |
| ·不同碳的前驱体合成样品的充放电性能 | 第34-36页 |
| ·掺杂蔗糖合成磷酸铁锂的性能研究 | 第36-48页 |
| ·正交实验设计 | 第36-37页 |
| ·数据分析 | 第37-45页 |
| ·温度对合成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40-41页 |
| ·蔗糖掺杂量对合成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41-45页 |
| ·粉末微电极循环伏安实验 | 第45-48页 |
| ·掺杂不同金属离子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四章 微波合成磷酸铁锂材料的研究 | 第51-58页 |
| ·引言 | 第51-52页 |
| ·微波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 第52-53页 |
| ·磷酸铁锂材料的微波合成研究 | 第53-57页 |
| ·微波合成的设备 | 第53-54页 |
| ·正极材料LiFePO_4的微波合成 | 第54-57页 |
| ·对LiFePO_4微波合成制备方法的评价 | 第57页 |
| ·本章小节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LiFePO_4材料嵌锂过程动力学研究 | 第58-67页 |
| ·引言 | 第58-59页 |
| ·LiFePO_4表面经历的物理化学过程 | 第59页 |
| ·等效电路图中可能出现的元件 | 第59-60页 |
| ·实验部分 | 第60页 |
| ·活性物质的制备 | 第60页 |
| ·电极制备及模拟电池的组装 | 第60页 |
| ·粉末微电极的组装 | 第60页 |
| ·电化学交流阻抗实验 | 第6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6页 |
| ·阻抗图谱的等效电路图 | 第60-65页 |
| ·粉末微电极的交流阻抗图谱分析 | 第65-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9页 |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