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页 |
| ·光纤通信的发展史 | 第10页 |
| ·光纤通信的发展方向 | 第10-11页 |
| ·光波分复用/解复用器技术理论和新进展 | 第11-15页 |
| ·介质薄膜滤波器型WDM器件 | 第12页 |
| ·阵列波导光栅(AWG)型WDM器件 | 第12-13页 |
| ·熔融拉锥全光纤型WDM器件 | 第13-14页 |
| ·光纤光栅型WDM器件 | 第14-15页 |
| ·新型光学滤波器--光学梳状滤波器(Interleaver) | 第15-17页 |
| ·光学梳状滤波器在光纤传输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 ·Interleaver滤波器的基本应用 | 第17-18页 |
| ·Interleaver滤波器在光纤双向通信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9-20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MGTI型光学梳状滤波器理论研究 | 第21-51页 |
| ·MGTI型光学梳状滤波器工作原理 | 第21-23页 |
| ·50GHz MGTI型Interleaver的设计 | 第23-26页 |
| ·器件参数分析 | 第26-32页 |
| ·陡度因子 | 第27-29页 |
| ·纹波因子 | 第29-31页 |
| ·对比度 | 第31页 |
| ·3dB带宽 | 第31-32页 |
| ·MGTI型光学梳状滤波器色散特性分析 | 第32-39页 |
| ·G-T腔的特性分析及应用 | 第32-37页 |
| ·MGTI型光学梳状滤波器色散特性 | 第37-39页 |
| ·MGTI型光学梳状滤波器误差分析 | 第39-50页 |
| ·腔长误差分析 | 第39-41页 |
| ·腔长变化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 第41页 |
| ·G-T腔两腔镜平行度误差 | 第41-45页 |
| ·迈克尔逊干涉仪两臂长的选择 | 第45-46页 |
| ·棱镜的加工误差 | 第46-47页 |
| ·部分振幅反射系数r的选取 | 第47-48页 |
| ·分光膜偏振比的影响 | 第48-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三章 MGTI型光学梳状滤波器实验研究 | 第51-66页 |
| ·50GHz MGTI型光学梳状滤波器的实用化设计 | 第51-52页 |
| ·器件材料的选取 | 第51-52页 |
| ·器件插损的分配 | 第52页 |
| ·G-T腔加工参数及镀膜参数 | 第52页 |
| ·光学梳状滤波器的实验研究 | 第52-62页 |
| ·实验基本配置 | 第52-59页 |
| ·实验分析 | 第59页 |
| ·色散特性测试 | 第59-62页 |
| ·温度补偿型G-T腔 | 第62-63页 |
| ·不等带宽的光学梳状滤波器 | 第63-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四章 偏振光干涉型光学梳状滤波器 | 第66-76页 |
| ·PBI型Interleaver的基本原理 | 第66-68页 |
| ·PBI型Interleaver的设计 | 第68-73页 |
| ·50GHz PBI型Interleaver原理设计 | 第68-70页 |
| ·50GHz PBI型Interleaver结构设计 | 第70-72页 |
| ·50GHz PBI型Interleaver实验研究 | 第72-73页 |
| ·关于输出光谱通带的平顶形状设计 | 第73-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五章 光学梳状滤波器技术的其它实现方案 | 第76-86页 |
| ·FMZI型Interleaver | 第76-81页 |
| ·光纤Mach-Zehnder干涉仪 | 第76-77页 |
| ·FMZI型Interleaver | 第77-79页 |
| ·级联FMZI型Interleaver | 第79-81页 |
| ·BGTI型Interleaver | 第81-85页 |
| ·BGTI原理 | 第81-84页 |
| ·偏振无关50GHz BGTI型Interleaver滤波器的设计 | 第84-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6-88页 |
| ·全文总结 | 第86-87页 |
|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87-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 作者简历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