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开放空间的同构思维--城市“公园广场”的构建探究

第1章 绪论第1-18页
   ·研究的缘起及问题导出第9-11页
     ·缘起第9-10页
     ·问题第10-11页
   ·概念解析第11-14页
     ·同构思维(Isomorphic Thought)的词源研究:第11-12页
   1)同构概念第11页
   2)哲学思想与同构思维第11页
   3)同构现象的普遍性第11-12页
     ·相关概念的解释:第12-14页
   1)城市花园第12-13页
   2)城市广场第13-14页
   ·研究的范围第14页
   ·研究的意义第14-16页
     ·理论位置第14-15页
     ·现实意义第15-16页
   ·研究方法第16-18页
     ·研究方法第16-17页
     ·框架结构第17-18页
第2章 概念:同构融生的复合型开放空间第18-30页
   ·复合型城市开放空间的一般性研讨第19-23页
     ·相近的“空间”概念:第19-20页
   1) 城市空间第19页
   2)外部空间第19页
   3)城市开放空间第19-20页
     ·复合型城市开放空间概念的界定第20-21页
     ·系统思想的引入第21-22页
     ·复合型城市开放空间是诸要素同构的系统第22-23页
   ·“公园广场”概念的建立第23-27页
     ·同构思维的应用--从复合型开放空间到“公园广场”第23-24页
     ·与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同构关系第24-26页
     ·对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影响第26-27页
   ·“公园广场”的功能与作用第27-29页
     ·社会文化功能:第27-28页
   1)提供多样性公共活动场所第27页
   2)有机的组织城市空间和人的行为第27-28页
     ·经济功能:第28页
   1)防灾、减灾功能第28页
   2)预留城市用地第28页
   3)带动经济发展第28页
     ·环境功能:第28-29页
   1)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功能第28-29页
   2)构成城市的特色景观第29页
     ·其它功能第29页
 小结第29-30页
第3章 构成:同构关系的整合第30-50页
   ·“公园广场”的构成要素第31-38页
     ·显形态构成要素:第31-35页
       ·绿化第31-32页
       ·色彩第32-33页
       ·水体第33-34页
       ·地面铺装第34页
       ·街俱第34-35页
     ·隐形态构成要素:第35-38页
   1)行为活动第35-36页
   2)城市功能系统第36-37页
   3)连续第37页
   4)交通组织第37页
   5)社会价值第37-38页
     ·构成要素的有形联系与无形联系第38页
   ·同构思维的构成原则第38-45页
     ·整体性原则第38-40页
     ·连续性原则第40-41页
     ·多样性原则第41-43页
     ·人性化原则第43-44页
     ·生态原则第44-45页
   ·“公园广场”的构成效应第45-49页
     ·多功能的复合:第46-48页
   1)使用者的扩大第47页
   2)多样行为的复合第47页
   3)交通功能的复合第47-48页
     ·多形态的复合:第48页
  1)水平型空间复合第48页
  2)立体型空间复合第48-49页
 小结第49-50页
第4章 构建:同构思维在实施操作中的体现第50-70页
   ·建成同构环境下的“公园广场”--构建的基本前提第51-56页
     ·关于环境的意义第51-52页
     ·影响环境的人文活动系统第52-54页
   1)行为的主体第53页
   2)行为活动类型第53页
   3)空间——行为格式塔第53-54页
     ·“公园广场”的环境适应性第54-55页
     ·成长性的“公园广场”第55-56页
   ·构建的实现第56-62页
     ·明确环境中的自身定位第56-59页
   1)位于城市空间核心区的“公园广场”第57页
   2)位于街道空间序列或节点的“花园广场”第57-58页
   3) 位于自然体边缘的“公园广场”第58页
   4)位于居住区内部的“花园广场”第58-59页
     ·自上而下的系统控制第59-60页
     ·“公园广场”的构建程序第60-62页
   1)规划范围的划定和工作计划的拟定第60页
   2)基础资料的收集第60页
   3)有关“公园广场”的调查第60-61页
   4)实施操作第61-62页
   ·环境策略第62-66页
     ·公众参与第62页
     ·步行化及可达性第62-64页
     ·尺度匹配第64页
     ·领域性与边界效应第64-66页
     ·满足自我表现第66页
   ·构建的评价第66-69页
     ·评价的重要性第66-67页
     ·建立系统的评价准则第67-69页
   1)区位评价第67-68页
   2)规模评价第68页
   3)品质评价第68-69页
     ·评价的可变性第69页
 小结第69-70页
第五章 城市“公园广场”的发展趋向第70-80页
   ·从空间艺术到社会场所第71-73页
   ·以人为本的重视第73-76页
   ·个性、地方性的塑造第76-80页
 小结第80页
结语第80-81页
附录一: 山西阳城府西公园广场规划设计第81-91页
附录二: 参考文献第91-95页
附录三: 图片来源第95-99页
后记第99-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EM算法及其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