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3页 |
引言 | 第13-2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3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牛黄菌种 | 第22页 |
·胆汁来源 | 第22页 |
·实验动物 | 第22页 |
2 仪器与试剂 | 第22-24页 |
·仪器 | 第22页 |
·试剂 | 第22-24页 |
·主要配制试剂 | 第24页 |
·重氮试剂 | 第24页 |
·自制胆汁琼脂培养基 | 第24页 |
·酚酞标准液配制 | 第24页 |
3 方法 | 第24-32页 |
·胆汁的获得与处理 | 第24-26页 |
·屠宰胆汁的获得与处理 | 第24页 |
·引流胆汁的获得与处理 | 第24-26页 |
·大肠杆菌β-G酶活性影响因素试验 | 第26-28页 |
·样品处理 | 第26页 |
·原理 | 第26-27页 |
·酚酞标准曲线绘制 | 第27页 |
·牛黄菌种β-葡萄糖醛酸酶试验 | 第27页 |
·β-G酶活性测定的方法 | 第27-28页 |
·不同温度条件下β-G酶活性的变化 | 第28页 |
·在不同pH值的系列缓冲剂中酶活性的变化 | 第28页 |
·氯化钙溶液对β-G酶的激活作用 | 第28页 |
·乙二醇对β-G酶的激活作用 | 第28页 |
·不同血清型大肠杆菌β-G酶的活力 | 第28-29页 |
·β-G酶的活性测定 | 第28-29页 |
·不同反应时间的大肠杆菌数量 | 第29页 |
·不同血清型大肠杆菌结合胆红素(CB)转化率试验 | 第29-30页 |
·胆汁处理 | 第29页 |
·试验前CB含量测定 | 第29-30页 |
·胆汁中游离胆红素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不同血清型大肠杆菌组合试验 | 第30-32页 |
·βG 酶活性测定 | 第30页 |
·CB转化率测定 | 第30页 |
·体外牛黄的重量测定 | 第30页 |
·体外牛黄中胆红素含量测定 | 第30页 |
·体外牛黄中胆酸含量测定 | 第30-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42页 |
1 牛黄菌种β-G 酶活性影响因素 | 第32-36页 |
·牛黄菌种生化鉴定结果 | 第32页 |
·酚酞回归方程 | 第32-33页 |
·同温度条件下酶的活性变化 | 第33页 |
·不同pH值的系列缓冲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33-35页 |
·氯化钙溶液对βG 酶的激活作用 | 第35-36页 |
·不同浓度的乙二醇对βG 酶的激活作用 | 第36页 |
2 不同血清型大肠杆菌βG 酶的活力 | 第36-37页 |
3 不同血清型大肠杆菌的CB转化率 | 第37-38页 |
4 不同血清型大肠杆菌组合 | 第38-42页 |
·不同血清型大肠杆菌组合β-G活性测定 | 第38页 |
·不同血清型大肠杆菌及其组合的CB转化率 | 第38-39页 |
·不同血清型大肠杆菌组合对体外牛黄产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不同血清型大肠杆菌组合对体外牛黄胆红素含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不同血清型大肠杆菌组合对体外牛黄中胆酸含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讨论 | 第42-49页 |
1 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意义 | 第42页 |
2 大肠杆菌在牛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 第42-45页 |
·大肠杆菌可产生β-G酶 | 第42-43页 |
·大肠杆菌可引起胆汁酸度的改变 | 第43-44页 |
·大肠杆菌对牛黄形成起核心作用 | 第44页 |
·大肠杆菌可引起胆汁中其它成分的改变 | 第44页 |
·大肠杆菌可产生内毒素 | 第44-45页 |
3 牛黄形成过程中其它细菌的作用 | 第45页 |
·细菌可产生非特异性细胞外脂酶 | 第45页 |
·细菌可产生磷脂酶C | 第45页 |
·细菌可产生脂酶 | 第45页 |
4 β-G 酶活性影响因素的探讨 | 第45-47页 |
·温度对β-G酶活性的影响 | 第46页 |
·PH值对β-G 酶活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激活剂对βG酶活性的影响 | 第47页 |
5 菌种联合应用可提高体外牛黄的产量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