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序论 | 第9-10页 |
第一章 亲属间犯罪的概述 | 第10-20页 |
第一节 亲属间犯罪的界定 | 第10-14页 |
一、亲属间犯罪的概念 | 第10页 |
二、亲属 | 第10-11页 |
三、亲属间犯罪的特征 | 第11-14页 |
(一)犯罪主体是身份犯 | 第11-12页 |
(二)强调犯罪主观方面 | 第12页 |
(三)犯罪客体的特殊性 | 第12-13页 |
(四)社会危害性不同于一般犯罪 | 第13页 |
(五)应受处罚性不同于一般犯罪 | 第13-14页 |
(六)亲属间犯罪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 第14页 |
第二节 影响亲属间犯罪规制的理论基础 | 第14-20页 |
一、法律的人伦性 | 第14-16页 |
(一)法律的伦理基础 | 第14-15页 |
(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中国宗法家族伦理观念 | 第15页 |
(三)亲亲相隐理论 | 第15-16页 |
二、亲属间犯罪的历史背景 | 第16-20页 |
(一)中国古代亲属间犯罪的规制 | 第16-17页 |
(二)中国近、现代亲属间犯罪规制 | 第17-18页 |
(三)中国传统法制及其伦 观念启示 ——刑法人性化发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亲属间犯罪的现状 | 第20-31页 |
第一节 国外亲属间犯罪规制 | 第20-22页 |
一、英美法系亲属间犯罪规制 | 第20页 |
二、大陆法系关于亲属间犯罪的规制 | 第20-21页 |
三、中华法系相关国家和地区关于亲属间犯罪的规制 | 第21-22页 |
第二节 中国亲属间犯罪状况情况 | 第22-24页 |
一、中国亲属间犯罪规制的现状 | 第22-23页 |
二、中国亲属间犯罪司法状况 | 第23-24页 |
第三节 亲属间犯罪的分类 | 第24-28页 |
一、按侵害客体分类 | 第24-25页 |
(一)侵犯人身权权利的亲属间犯罪 | 第25页 |
(二)侵犯财产权的亲属间犯 罪 | 第25页 |
二、按是否以亲属关系为必要要件分类 | 第25-26页 |
(一)纯正的亲属间犯罪 | 第26页 |
(二)不纯正的亲属犯罪 | 第26页 |
三、按亲属关系的远近分类 | 第26-28页 |
(一)共同生活亲属间犯罪 | 第27页 |
(二)其他近亲属间犯罪 | 第27页 |
(三)其他亲属间犯罪 | 第27-28页 |
第四节 中国亲属间犯罪规制问题 | 第28-31页 |
一、亲属范围不明确 | 第28页 |
二、定罪处罚原则模糊 | 第28-29页 |
三、亲属间的包庇问题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亲属间犯罪问题的解决 | 第31-43页 |
第一节 明确刑法亲属范围 | 第31-34页 |
一、确定亲属范围应考虑的因素 | 第31-32页 |
(一)中国历史文化传统 | 第31页 |
(二)人伦理念 | 第31-32页 |
(三)社会条件与社会生产生活方式 | 第32页 |
二、亲属的理论研究 | 第32页 |
三、得出结论:明确刑事领域的亲属 | 第32-34页 |
(一)共同生活亲属 | 第33页 |
(二)其他近亲属 | 第33-34页 |
(三)其他亲属 | 第34页 |
第二节 明确定罪处罚原则 | 第34-43页 |
一、纯正的亲属间犯罪与不纯正的亲属间犯定罪处罚原则 | 第34-35页 |
(一)纯正的亲属间犯罪 | 第34页 |
(二)不纯正的亲属间犯罪 | 第34-35页 |
二、侵犯财产权亲属间犯罪与侵犯人身权亲属间犯罪定罪处罚原则 | 第35-38页 |
(一)侵犯财产权的亲属间犯罪 | 第35-36页 |
(二)侵犯人身权利的亲属间犯罪 | 第36-38页 |
三、共同生活体间犯罪、其他近亲属间犯罪与其他亲属间犯罪定罪处罚原则 | 第38-40页 |
(一)共同生活亲属间犯罪的定罪处罚原则 | 第38-39页 |
(二)其他近亲属间犯罪的定罪处罚原则 | 第39-40页 |
(三)其他亲属间犯罪的定罪处罚原则 | 第40页 |
四、制度设置与完善 | 第40-43页 |
(一)自诉制度 | 第40-41页 |
(二)刑事和解制度 | 第41页 |
(三)被害人亲属拒绝作证制度 | 第41-42页 |
(四)窝藏包庇犯罪的调整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