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货币论文--中国货币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影子银行体系影响下的货币政策传导风险及其实践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引论第9-13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9-10页
  一、选题背景第9-10页
  二、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10页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第10-12页
 第三节 文章创新与不足之处第12-13页
第二章 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及其发展变革第13-23页
 第一节 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第13-18页
  一、投资渠道第13-14页
  二、消费渠道:财富效应第14页
  三、国际贸易渠道:汇率传导机制第14页
  四、信贷渠道第14-18页
 第二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展的新趋势第18-23页
  一、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深化发展第18-19页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深化发展的原因第19-23页
第三章 影子银行体系影响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第23-42页
 第一节 影子银行体系的一般理论第23-30页
  一、传统金融中介的介绍第23页
  二、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第23-24页
  三、影子银行体系的参与主体第24-27页
  四、影子银行体系的信贷中介工具第27-30页
 第二节 影子银行体系影响下的货币政策风险传导机制第30-40页
  一、货币政策风险传导机制的简化模型第30-37页
  二、货币政策的风险传导机制第37-40页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风险第40-42页
  一、产品创新风险第40-41页
  二、评级过程中的风险第41-42页
第四章 影子银行体系影响下货币政策传导的实践经验第42-57页
 第一节 国外货币政策通过影子银行体系传导的实践第42-46页
  一、影子银行体系整体的发展现状第42-44页
  二、影子银行体系中信贷中介工具的运行案例第44-46页
 第二节 “类影子银行体系”影响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现状及其风险第46-57页
  一、我国“类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现状第46-47页
  二、我国“类影子银行体系”中信贷中介业务的运行第47-55页
  三、我国“类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传导形成的风险分析第55-57页
第五章 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风险的监管博弈分析第57-69页
 第一节 监管博弈的理论基础第57-58页
  一、博弈论基本理论简介第57页
  二、博弈论在金融监管方面的应用第57-58页
 第二节 对影子银行体系创新产品的监管第58-64页
  一、博弈模型的假设第58-64页
  二、博弈模型及均衡求解第64页
 第三节 对评级机构的监管第64-69页
  一、博弈模型的假设第64-65页
  二、博弈模型及均衡求解第65-69页
第六章 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结论与政策建议第69-76页
 第一节 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结论第69-70页
  一、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第69页
  二、影子银行体系影响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第69-70页
  三、国内外货币政策通过影子银行体系传导的经验与借鉴方面第70页
 第二节 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政策建议第70-74页
  一、改善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充分利用市场资源第71-72页
  二、健全资本市场体系,发挥风险价格渠道的传导作用第72-73页
  三、加强对金融中介机构创新产品和评级机构的监管建议第73-74页
 第三节 结束语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附录第79-82页
致谢第82-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个人社会信用评分指标体系与预警模型的构建
下一篇:投资流向、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动态分析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