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 第1-28页 |
第一节 公司与公司治理 | 第13-28页 |
一、公司、公司治理、特许阶段 | 第13-20页 |
(一) 公司概念及类型 | 第13-15页 |
(二) 公司治理概念 | 第15-18页 |
(三) 特许阶段 | 第18-20页 |
二、选题目的意义 | 第20-23页 |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23-24页 |
四、基本内容和框架 | 第24-26页 |
五、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26-28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26页 |
(二) 不足之处和努力方向 | 第26-28页 |
第二章 中国近代公司史研究进展 | 第28-46页 |
第一节 对中国近代公司史研究进展的简单回顾 | 第28-31页 |
第二节 中国近代公司实践研究成果 | 第31-38页 |
一、不同阶段典型公司形态及特点 | 第31-34页 |
二、公司法规研究进展 | 第34-35页 |
三、公司类型、数量等问题 | 第35-36页 |
(一) 公司类型 | 第35页 |
(二) 公司数量及其分布 | 第35-36页 |
四、近代股份公司股本筹集 | 第36-38页 |
第三节 近代公司思想研究综述 | 第38-41页 |
一、近代公司思想的产生及最初发展 | 第39页 |
二、准则阶段公司制思想的演进 | 第39-40页 |
三、近代理论界对公司与国家、官僚资本关系的认识 | 第40-41页 |
第四节 近代公司史研究的处女地——近代公司治理 | 第41-46页 |
一、近代理论界无意识中对公司治理问题的触及 | 第41-43页 |
二、现代学者对中国近代公司治理问题偶有论及 | 第43-46页 |
第三章 中国近代公司特许阶段公司基本特点 | 第46-57页 |
第一节 前近代的“公司”组织及类似公司组织 | 第46-48页 |
一、中国前近代“公司”组织涵义 | 第46页 |
二、中国前近代的类似公司组织 | 第46-48页 |
第二节 中国近代公司特许阶段公司发展历程 | 第48-57页 |
一、近代股份公司的西风东渐 | 第48-54页 |
二、近代股份公司法律地位的确立 | 第54-55页 |
三、对特许阶段公司的简单评价 | 第55-57页 |
第四章 特许阶段公司治理基本机制 | 第57-95页 |
第一节 官商关系重塑与中国近代公司的产生 | 第57-66页 |
一、中国前近代官商关系 | 第57-58页 |
二、《南京条约》后官商内部的新变化 | 第58-60页 |
(一) 商人内部买办的崛起 | 第58-60页 |
(二) 政府内部的变化——洋务派与洋务运动 | 第60页 |
三、买办与政府新型官商关系的建立 | 第60-66页 |
(一) 买办渴望建立新型官商关系 | 第60-61页 |
(二) 政府洋务运动的推进需要新型官商关系 | 第61-63页 |
(三) 新型官商关系——官督商办体制的建立 | 第63-66页 |
第二节 官督商办公司治理基本机制概述 | 第66-72页 |
一、官督商办公司治理机制基本特点 | 第66-70页 |
二、官督商办公司与现代典型公司治理模式比较 | 第70-72页 |
第三节 股东在官督商办公司治理机制中的地位 | 第72-78页 |
一、官督商办股份公司股东的来源 | 第72-74页 |
二、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方式 | 第74-78页 |
第四节 经营决策者在公司治理机制中的地位 | 第78-89页 |
一、经营决策者之官商二重性 | 第78-85页 |
二、经营决策者与官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 第85-88页 |
三、总(督)办等经营决策者在公司治理中的控制地位 | 第88-89页 |
第五节 政府在公司治理机制中的地位 | 第89-95页 |
一、政府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 | 第89-91页 |
二、政府公司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 第91-94页 |
三、官方人格化代表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 第94-95页 |
第五章 轮船招商局治理机制研究 | 第95-138页 |
第一节 轮船招商局官督商办公司治理机制的形成过程 | 第95-109页 |
一、中国传统航运业的衰落 | 第95-97页 |
二、从军事到经济目的——清政府对轮船的接受过程 | 第97-100页 |
三、经济理性的买办商人 | 第100-103页 |
四、政府内部轮船招商思想形成——轮船招商公局成立前提 | 第103-108页 |
五、轮船招商付诸实践——轮船招商公局的成立 | 第108-109页 |
第二节 内部规章对轮船招商局公司治理机制的界定 | 第109-117页 |
一、朱其昂等所拟《招商局条规》确立的治理机制 | 第109-112页 |
二、唐廷枢等所拟《局规》确立的治理机制 | 第112-115页 |
三、盛宣怀《用人章程十条》对治理机制的调整 | 第115-116页 |
四、官方在轮船招商局公司治理机制中的作用 | 第116-117页 |
第三节 股东在公司治理实际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117-123页 |
一、官督商办招商局股本来源与股东构成 | 第117-120页 |
二、股东在官督商办轮船招商局治理机制中的地位 | 第120-122页 |
三、股东参与公司治理有效性的体现 | 第122-123页 |
第四节 经营决策者在公司治理实际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123-132页 |
一、经营决策者的特点 | 第123-124页 |
二、主要经营决策者特点的阶段性原因探讨 | 第124-130页 |
(一) 早期以唐廷枢为核心的虚衔大买办居于主导地位的必然性 | 第124-127页 |
(二) 以盛宣怀为主的买办化官僚后来居上的历史必然性 | 第127-130页 |
三、经营决策者在治理机制中的支配地位 | 第130-132页 |
第五节 政府在公司治理实际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132-138页 |
一、官方对轮船招商局的控制 | 第132-133页 |
二、官方与轮船招商局的委托代理关系 | 第133-136页 |
三、官方人格化代表李鸿章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 | 第136-138页 |
第六章 官督商办公司治理的过渡性 | 第138-165页 |
第一节 官督商办治理机制淡出的历史必然性 | 第138-150页 |
一、天然缺陷——产权不明晰 | 第138-143页 |
二、环境变化加速官督商办公司治理的淡出 | 第143-147页 |
三、甲午战争是官督商办公司治理机制淡出的加速器 | 第147-150页 |
第二节 公司治理机制趋于多元化 | 第150-160页 |
一、总体趋势——向商人控制型公司治理机制发展 | 第150-155页 |
二、新形势下官督商办公司治理机制的悲剧 | 第155-160页 |
第三节 公司内部治理基本机制法律地位的确立 | 第160-165页 |
一、公司治理基本机制法律地位的确立——《公司律》的产生 | 第160-161页 |
二、《公司律》确定的公司治理基本机制 | 第161-163页 |
三、《公司律》使行政型公司治理向市场型公司治理转变 | 第163-165页 |
结论及启示 | 第165-170页 |
一、官督商办公司治理机制是适应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现实的一种制度创新 | 第165-166页 |
二、政府在特许阶段公司治理机制中的作用 | 第166-167页 |
三、公司特许阶段公司治理机制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 | 第167-168页 |
四、经营决策者与公司治理机制 | 第168页 |
五、公司治理与法律规范 | 第168-17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70-178页 |
后记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