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 第1-2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煤吸附气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 第9-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2 煤对CH_4、N_2、CO_2单组分气体的吸附 | 第24-48页 |
·固-气物理吸附机理 | 第24-28页 |
·固-气吸附分类和特点 | 第24-26页 |
·固-气吸附等温线及吸附模型 | 第26-28页 |
·单组分气体吸附实验方法 | 第28-32页 |
·平衡水分含量的定义及测试方法 | 第29-31页 |
·等温吸附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不同煤的平衡水分含量及其与甲烷吸附特征的关系 | 第32-36页 |
·煤吸附CH_4、N_2、CO_2的差异性及模型研究 | 第36-48页 |
·煤吸附CH_4、N_2、CO_2的差异性 | 第36-39页 |
·煤吸附CH_4模型的研究 | 第39-44页 |
·煤吸附N_2、CO_2模型的探讨 | 第44-48页 |
3 煤对高压甲烷的吸附特征 | 第48-70页 |
·高压气体性质和吸附理论 | 第48-57页 |
·高压气体性质 | 第48-50页 |
·高压气体吸附特征 | 第50-51页 |
·视吸附量和绝对吸附量的关系 | 第51-55页 |
·高压气体吸附模型 | 第55-57页 |
·甲烷的吸附相密度及其对吸附结果的影响 | 第57-61页 |
·获得吸附相密度的方法 | 第57-60页 |
·体积校正对吸附参数的影响 | 第60-61页 |
·改进的吸附量换算方法 | 第61-66页 |
·直接法 | 第61-64页 |
·间接法 | 第64-65页 |
·结果应用 | 第65-66页 |
·体积校正的两种快捷方法 | 第66-70页 |
·图表法 | 第67-68页 |
·公式法 | 第68-69页 |
·应用实例 | 第69-70页 |
4 煤吸附甲烷的热力学特征 | 第70-92页 |
·基础数据 | 第70-72页 |
·煤的表面自由能及意义 | 第72-77页 |
·表面自由能的含义及获得方法 | 第72-75页 |
·不同平衡条件下煤的表面自由能变化规律 | 第75-77页 |
·煤吸附甲烷的特征曲线及意义 | 第77-83页 |
·特征曲线的含义及获得方法 | 第77-79页 |
·煤吸附甲烷的特征曲线及其应用价值 | 第79-83页 |
·煤吸附甲烷的等量吸附热及意义 | 第83-92页 |
·等量吸附热的含义及获得方法 | 第83-84页 |
·吸附等量线及特征温度 | 第84-86页 |
·不同煤的等量吸附热变化规律 | 第86-92页 |
5 煤对多组分气体的吸附 | 第92-115页 |
·多组分气体吸附实验方法 | 第93-102页 |
·配气方法 | 第94-96页 |
·吸附实验和数据处理方法 | 第96-98页 |
·多组分气体吸附的体积校正方法 | 第98-102页 |
·煤吸附多组分气体的特征和模型 | 第102-112页 |
·煤吸附多组分气体特征 | 第102-103页 |
·多组分气体吸附模型的预测方法 | 第103-106页 |
·不同模型的适用性及多组分气体吸附规律 | 第106-112页 |
·多组分气体吸附的应用实例 | 第112-115页 |
6 结论 | 第115-118页 |
7 参考文献 | 第118-124页 |
8 致谢 | 第124-125页 |
个人简介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