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1 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C、N循环与转化过程(文献综述) | 第12-42页 |
| ·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 | 第12-21页 |
| ·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主要途径 | 第12-13页 |
| ·农田生态系统的养分输出 | 第13-14页 |
| ·农田生态系统的养分输入 | 第14-15页 |
| ·有机物料对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 | 第15-16页 |
| ·有机物料的增产作用 | 第16-18页 |
| ·有机物料对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影响 | 第18-20页 |
| ·有机物料对土壤氮累积的影响 | 第20-21页 |
| ·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其周转过程 | 第21-27页 |
| ·农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主要途径 | 第21页 |
| ·饲养-堆腐过程中的有机碳循环率 | 第21-22页 |
| ·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质的循环与转化 | 第22-25页 |
| ·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 | 第25-27页 |
| ·农田生态系统的氮循环 | 第27-35页 |
| ·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的主要途径 | 第27-28页 |
| ·作物对氮的需求及在体内的积累和分配 | 第28页 |
| ·饲养-堆腐过程中的损失和循环率 | 第28-29页 |
| ·土壤中氮的矿化-固持作用 | 第29-30页 |
| ·土壤有机氮的矿化动力学模型 | 第30-33页 |
| ·土壤有机质形态与氮素矿化 | 第33-34页 |
| ·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周转 | 第34-35页 |
| ·土壤有机C周转的计算机模拟模型研究 | 第35-40页 |
| ·循环周转模型研究发展趋势 | 第35页 |
| ·土壤有机质循环周转模型建立的意义 | 第35-36页 |
| ·土壤有机质周转模型的构建机理与方法 | 第36页 |
|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模型 | 第36-40页 |
| ·存在问题与研究趋势 | 第40-42页 |
|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42-47页 |
| ·试验设计的起源和目的 | 第42-44页 |
| ·本研究的特色及创新点 | 第44页 |
| ·试验点的概况 | 第44页 |
| ·试验设计 | 第44页 |
| ·实施方案 | 第44-45页 |
| ·观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 第45-47页 |
| 3 红壤稻田系统养分循环特征及平衡状况 | 第47-61页 |
| ·引言 | 第47-4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9页 |
| ·水稻收获系统输出养分 | 第48-52页 |
| ·收获产品中NPK养分在饲养-堆腐过程中的循环 | 第52-54页 |
| ·红壤稻田系统可循环再利用的养分潜力 | 第54页 |
| ·红壤稻田系统养分输入 | 第54-56页 |
| ·红壤稻田系统养分输出 | 第56-57页 |
| ·红壤稻田系统养分平衡状况 | 第57-58页 |
| ·土壤全NPK的变化 | 第58-59页 |
| ·讨论 | 第59-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4 养分循环对红壤稻田系统生产力的影响及其在粮食生产中的贡献 | 第61-74页 |
| ·引言 | 第6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1-71页 |
| ·红壤稻田系统生产力的变化 | 第61-64页 |
| ·稻谷产量及其系统稳产性能 | 第64-66页 |
| ·不同施肥制度的肥料效应及增产作用 | 第66-68页 |
| ·施肥制度变革的粮食生产增益以及地理分异 | 第68-71页 |
| ·讨论 | 第71-72页 |
| ·小结 | 第72-74页 |
| 5 红壤稻田系统碳循环及其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 第74-89页 |
| ·引言 | 第74-7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5-86页 |
| ·有机物料归还潜力 | 第75-78页 |
| ·有机碳的平衡状况 | 第78-80页 |
| ·土壤有机质的消长规律 | 第80-81页 |
| ·土壤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 | 第81-84页 |
| ·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及其变化特征 | 第84-86页 |
| ·讨论 | 第86-87页 |
| ·小结 | 第87-89页 |
| 6 养分循环对红壤稻田系统土壤氮素积累及其供氮特性的影响 | 第89-106页 |
| ·引言 | 第89-9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90-105页 |
| ·土壤全氮的变化 | 第90-93页 |
| ·水解氮的变化 | 第93-94页 |
| ·土壤供氮能力 | 第94-97页 |
| ·土壤氮素的矿化作用 | 第97-102页 |
| ·土壤氮素矿化势的变化 | 第102-103页 |
| ·氮矿化势与土壤氮素及有机质组分的关系 | 第103-105页 |
| ·小结 | 第105-106页 |
| 7 红壤稻田系统土壤有机碳周转的模拟 | 第106-117页 |
| ·引言 | 第106-107页 |
| ·模型的描述 | 第107-109页 |
| ·主要参数的估计 | 第109-11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16页 |
| ·SCNC模型模拟结果 | 第111-113页 |
| ·RothC-26.3模型模拟结果 | 第113-114页 |
| ·模型的评价 | 第114-115页 |
| ·红壤稻田系统土壤有机碳50年的预测变化趋势 | 第115-116页 |
| ·小结 | 第116-117页 |
| 8 结论 | 第117-1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0-138页 |
| 致谢 | 第138-139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