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部分 桃红四物汤干预骨痂微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 第14-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4-18页 |
1.1 实验药物制备及剂量换算 | 第14-16页 |
1.1.1 观察组药物 | 第14-15页 |
1.1.1.1 观察组药物组方 | 第14页 |
1.1.1.2 观察组药材来源 | 第14页 |
1.1.1.3 观察组药物制备 | 第14-15页 |
1.1.2 对照组药物 | 第15页 |
1.1.3 实验动物给药剂量换算 | 第15-16页 |
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16页 |
1.2.1 实验动物 | 第16页 |
1.2.2 实验动物分组 | 第16页 |
1.3 实验动物造模 | 第16-17页 |
1.4 实验步骤及方法 | 第17页 |
1.5 观察时相点及标本取材方法 | 第17-1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8-38页 |
2.1 骨痂X线摄片检测 | 第18-20页 |
2.1.1 X线摄片时间及方法 | 第18页 |
2.1.2 X线片结果与分析 | 第18-20页 |
2.2 骨痂微血管形态检测 | 第20-24页 |
2.2.1 标本制备 | 第20页 |
2.2.2 骨痂微血管形态观察及血管计数 | 第20-22页 |
2.2.3 骨痂微血管形态观察及计数结果与分析 | 第22-24页 |
2.3 骨痂VEGF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 | 第24-29页 |
2.3.1 标本制备 | 第24-25页 |
2.3.2 VEGF蛋白表达指标检测 | 第25-27页 |
2.3.3 VEGF蛋白表达结果与分析 | 第27-29页 |
2.4 骨痂VEGFmRNA表达RT-PCR检测 | 第29-38页 |
2.4.1 总核糖核酸(totalRNA)提取 | 第29页 |
2.4.2 totalRNA质量、纯度及浓度检测 | 第29-31页 |
2.4.2.1 totalRNA质量检测 | 第29-30页 |
2.4.2.2 totalRNA纯度及浓度检测 | 第30-31页 |
2.4.3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 第31-36页 |
2.4.3.1 逆转录(RT)cDNA合成 | 第31页 |
2.4.3.2 PCR引物设计 | 第31-32页 |
2.4.3.3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第32-36页 |
2.4.4 VEGFmRNA表达RT-PCR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第二部分 桃红四物汤对骨折临床证候疗效的观察研究 | 第38-51页 |
1. 临床研究试验设计依据 | 第38页 |
2. 研究目的 | 第38页 |
3. 病例选择标准 | 第38-40页 |
3.1 诊断标准 | 第38-39页 |
3.1.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38页 |
3.1.2 骨折类型标准 | 第38页 |
3.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38-39页 |
3.2 纳入病例标准 | 第39页 |
3.3 排除病例标准 | 第39页 |
3.4 中止和撤出临床试验标准 | 第39-40页 |
4. 症状体征判定标准 | 第40-41页 |
4.1 症状体征量化评定标准 | 第40页 |
4.2 病情分级评定标准 | 第40页 |
4.3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40-41页 |
5. 临床试验方法 | 第41-43页 |
5.1 研究对象 | 第41-42页 |
5.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第41页 |
5.1.2 一般资料 | 第41-42页 |
5.2 试验药物及医嘱方案 | 第42-43页 |
5.2.1 观察组试验药物 | 第42-43页 |
5.2.2 对照组试验药物 | 第43页 |
5.2.3 常规治疗医嘱方案 | 第43页 |
5.3 治疗方法 | 第43页 |
6. 观察时相点 | 第43-44页 |
7.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44页 |
8. 结果与分析 | 第44-51页 |
8.1 两组临床总体症状体征疗效比较结果分析 | 第44页 |
8.2 观察组病情与症状体征疗效关系的比较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8.3 两组不同时相点症状体征总积分和的比较结果分析 | 第45页 |
8.4 两组不同时相点单项症状体征评分比较结果分析 | 第45-51页 |
8.4.1 两组不同时相点疼痛评分的比较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8.4.2 两组不同时相点肿胀评分的比较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8.4.3 两组不同时相点瘀斑评分的比较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8.4.4 两组不同时相点局部压痛评分的比较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8.4.5 两组不同时相点功能障碍评分的比较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51-72页 |
1. 现代医学对骨折愈合的认识 | 第51-57页 |
1.1 骨折愈合与血管新生 | 第51-53页 |
1.2 现代医学促进骨折愈合的研究 | 第53-55页 |
1.3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骨折愈合 | 第55-57页 |
2. 中医学对骨折愈合的认识 | 第57-62页 |
2.1 中医学对骨折病因病机理论的认识 | 第57-59页 |
2.2 中医学对骨折内治法的认识 | 第59-61页 |
2.3 中医药内治法治疗骨折的现代研究 | 第61-62页 |
3. 桃红四物汤治疗骨折的机理讨论 | 第62-72页 |
3.1 本课题的选题思路及研究意义 | 第62-63页 |
3.2 桃红四物汤的组方分析 | 第63-64页 |
3.3 桃红四物汤促进骨折愈合与干预骨痂微血管新生的机理探讨 | 第64-68页 |
3.3.1 桃红四物汤对实验兔骨折治疗疗效的影响 | 第65页 |
3.3.2 桃红四物汤对骨折断端微血管形态的影响 | 第65-66页 |
3.3.3 桃红四物汤对骨痂VEGF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 第66-68页 |
3.4 桃红四物汤对骨折临床症状体征疗效的影响 | 第68-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著作、承担课题和获奖情况 | 第77-78页 |
文献综述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