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无线局域网关键技术的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页 |
| ·引言 | 第18-19页 |
| ·GPRS网络 | 第19-21页 |
| ·GPRS的网络结构 | 第19-20页 |
| ·GPRS的逻辑结构 | 第20页 |
| ·GPRS的移动性管理 | 第20-21页 |
| ·GPRS的安全功能 | 第21页 |
| ·无线局域网 | 第21-29页 |
| ·IEEE 802.11协议体系 | 第21-22页 |
| ·IEEE 802.11的PHY协议 | 第22页 |
| ·IEEE 802.11的MAC协议 | 第22-26页 |
| ·DCF协议 | 第23-25页 |
| ·CSMA/CA与访问优先权 | 第23页 |
| ·数据帧的交换方式 | 第23-24页 |
| ·退避算法 | 第24页 |
| ·帧格式 | 第24-25页 |
| ·PCF协议 | 第25-26页 |
| ·IEEE 802.11e协议 | 第26-28页 |
|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 ·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 ·发展方向 | 第28页 |
| ·IEEE 802.11f协议 | 第28-29页 |
|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 ·研究现状 | 第28-29页 |
| ·公用无线局域网 | 第29-30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0-33页 |
| 第二章 公用无线局域网的移动管理协议 | 第33-62页 |
| ·前言 | 第33-34页 |
| ·无线局域网的IAPP协议 | 第34-37页 |
| ·基本型IAPP协议 | 第34-35页 |
| ·RDB-IAPP协议 | 第35-36页 |
| ·DSC-IAPP协议 | 第36页 |
| ·M-IAPP协议 | 第36-37页 |
| ·公用无线局域网的IAPP协议 | 第37-46页 |
| ·公用无线局域网IAPP协议的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 ·位置管理策略 | 第38-39页 |
| ·越区切换 | 第39-41页 |
| ·AP控制的越区切换方式 | 第39-40页 |
| ·AC控制的越区切换方式 | 第40-41页 |
| ·位置查询 | 第41页 |
| ·AP控制的位置查询方式 | 第41页 |
| ·AC控制的位置查询方式 | 第41页 |
| ·终端不可达问题 | 第41-43页 |
| ·性能分析 | 第43-46页 |
| ·数据库开销和查询时间 | 第43-44页 |
| ·越区切换代价 | 第44-46页 |
| ·MIP协议 | 第46-54页 |
| ·移动IP的研究现状 | 第47-48页 |
| ·IETF Mobile IPv4协议 | 第48-52页 |
| ·MIP的基本概念 | 第48-50页 |
| ·MIP的路由思想 | 第50-51页 |
| ·MIP的三角路由问题 | 第51-52页 |
| ·IETF Mobile IPv6协议 | 第52页 |
| ·MIP的改进方案 | 第52-54页 |
| ·公用无线局域网的MIP协议 | 第54-60页 |
| ·散步管理协议 | 第54-55页 |
| ·漫游管理协议 | 第55-56页 |
| ·路由优化 | 第56-57页 |
| ·性能分析 | 第57-60页 |
| ·小结 | 第60-62页 |
| 第三章 公用无线局域网的负载均衡策略 | 第62-79页 |
| ·前言 | 第62页 |
| ·公用无线局域网的负载均衡策略 | 第62-65页 |
| ·基于AP的集中式负载均衡策略 | 第62-63页 |
| ·基于AC的集中式负载均衡策略 | 第63-64页 |
| ·分布式负载均衡策略 | 第64-65页 |
| ·DCF的性能分析 | 第65-71页 |
| ·DCF的理论分析 | 第65-70页 |
| ·二维Markov链 | 第65-68页 |
| ·饱和吞吐量 | 第68-70页 |
| ·DCF的仿真分析 | 第70-71页 |
| ·估计小区内终端数的算法:ADCF | 第71-74页 |
| ·ADCF:估计小区内终端数的算法 | 第72-73页 |
| ·ARMA滤波 | 第73-74页 |
| ·预测小区内终端数的算法:VDCF | 第74-78页 |
| ·VDCF:预测小区内终端数的算法 | 第74-75页 |
| ·仿真分析 | 第75-78页 |
| ·小结 | 第78-79页 |
| 第四章 公用无线局域网的服务质量 | 第79-109页 |
| ·前言 | 第79-80页 |
| ·增强型DCF协议 | 第80-82页 |
| ·主要的增强型DCF协议 | 第80页 |
| ·EDCF协议 | 第80-82页 |
| ·QG-DCF协议 | 第82-93页 |
| ·QG-DCF协议的基本原理 | 第82-83页 |
| ·QG-DCF协议的理论分析 | 第83-87页 |
| ·二维Markov链 | 第83-86页 |
| ·吞吐量 | 第86页 |
| ·丢组率 | 第86-87页 |
| ·平均时延 | 第87页 |
| ·QG-DCF的仿真分析 | 第87-93页 |
| ·增强型PCF协议 | 第93-95页 |
| ·主要的增强型PCF协议 | 第93页 |
| ·HCF协议 | 第93-95页 |
| ·MPCF协议 | 第95-108页 |
| ·MPCF协议的基本原理 | 第95-97页 |
| ·MPCF协议的理论分析 | 第97-102页 |
| ·吞吐量 | 第97-100页 |
| ·无竞争期(CFP) | 第97-98页 |
| ·竞争期(CP) | 第98页 |
| ·吞吐量 | 第98-100页 |
| ·时延 | 第100-102页 |
| ·MPCF协议的仿真分析 | 第102-108页 |
| ·小结 | 第108-109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9-111页 |
| ·主要工作与贡献 | 第109-110页 |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10-111页 |
| 致谢 | 第111-11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2-123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和工作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