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 | 第1-15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二 液化气液化的主要方法和液化气船 | 第15-19页 |
·液化气的定义 | 第15页 |
·气体液化的主要方法 | 第15-16页 |
·低温液化气船再液化装置再液化原理 | 第16-17页 |
·液化气船的种类与设计原则 | 第17-19页 |
三 再液化装置 | 第19-27页 |
·再液化装置的功用 | 第19-20页 |
·再液化装置的基本类型 | 第20-26页 |
·直接循环式再液化装置 | 第20-22页 |
·间接循环式再液化装置 | 第22-24页 |
·复叠循环式再液化装置 | 第24-26页 |
·再液化装置的基本要求 | 第26-27页 |
四 利用再液化装置控制液货舱内温度压力方法概述 | 第27-33页 |
·装货前液货舱内温度、压力的控制 | 第27-28页 |
·装货过程中液货舱内温度、压力的控制 | 第28-29页 |
·航行过程中液货舱内液货温度、压力的控制 | 第29-33页 |
五 再液化装置控制液货舱内温度压力定量分析示例 | 第33-50页 |
·压载航行过程中再液化装置控制液货舱温度、压力模型的建立 | 第33-35页 |
·液货舱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再液化装置的模型建立 | 第34-35页 |
·液货舱传热分析 | 第35-43页 |
·BOR定义及再液化装置液货循环量的计算 | 第35-36页 |
·本文所采用的关于液货舱和环境的一些主要参数和数据 | 第36-37页 |
·计算条件的假定 | 第37页 |
·液货舱气相空间的热平衡方程 | 第37-38页 |
·平衡微分方程中几个量的计算 | 第38-43页 |
·压载航行中一定再液化装置运转容量下液货舱内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 第43-46页 |
·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液货舱内的压力控制 | 第47-48页 |
·实船验证 | 第48-50页 |
六 LNG船配备再液化装置的可行性研究 | 第50-63页 |
·目前世界上开展船用LNG再液化装置研究的情况简介 | 第50-53页 |
·LNG船上配备再液化装置的3种基本方式 | 第53-56页 |
·全部再液化装置 | 第53-54页 |
·自持式再液化装置 | 第54页 |
·部分再液化装置 | 第54-56页 |
·LNG船配置再液化装置的可行性研究 | 第56-62页 |
·技术角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56-58页 |
·能量角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58页 |
·经济性角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58-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七 未来LNG船推进系统的选择 | 第63-76页 |
·LNG船推进系统替代的必要性概述 | 第63-6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63-64页 |
·LNG船的特点 | 第64页 |
·形式的变化 | 第64-66页 |
·未来LNG船对推进系统的选择要求 | 第66页 |
·目前LNG船上采用的蒸汽轮机推进系统 | 第66-67页 |
·可能的几种替代方案 | 第67-75页 |
·燃气轮机方案 | 第67-68页 |
·柴油机方案 | 第68-70页 |
·电力推进方案 | 第70-73页 |
·双燃料发动机推进方案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八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本课题研究总结 | 第76-77页 |
·未来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