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引言 | 第10-13页 |
1.2 发展历程 | 第13-15页 |
1.3 本学位论文的主要目的和安排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模式识别器的基本情况 | 第16-21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基本结构 | 第16页 |
2.3 耦合孔的设置方法 | 第16-21页 |
第三章 宽带模式识别器的理论基础和数学模型 | 第21-45页 |
3.1 引言 | 第21页 |
3.2 小孔耦合 | 第21-34页 |
3.2.1 小孔耦合原理 | 第21-22页 |
3.2.2 主线圆波导与副线矩形波导之间的小孔耦合 | 第22-34页 |
3.3 宽带模式识别器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4-45页 |
3.3.1 等孔径等间距分布 | 第34-39页 |
3.3.2 不等孔径等间距分布 | 第39-43页 |
3.3.3 等孔径不等间距分布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宽带模式识别器的设计和研究 | 第45-70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设计简介 | 第45页 |
4.3 小孔等间距情况下不同分布的研究 | 第45-68页 |
4.3.1 两类宽带模式识别器的基本研究 | 第46-65页 |
4.3.2 宽带模式识别器设计参数选取及相关的问题 | 第65-67页 |
4.3.3 宽带模式识别器设计中的优化分布处理 | 第67-68页 |
4.4 小孔不等间距情况下的研究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宽带模式识别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仿真程序的编制与实现 | 第70-82页 |
5.1 引言 | 第70页 |
5.2 程序系列基本情况和整体架构 | 第70-76页 |
5.3 程序系列的实现及验证保障 | 第76-79页 |
5.4 程序系列的使用简介 | 第79-80页 |
5.5 不等间距情况下开发的程序简介 | 第80-82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工作总结 | 第8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