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住房金融的概述 | 第11-14页 |
·住房金融的内涵 | 第11-12页 |
·住房金融的特点 | 第12-14页 |
·研究方法和体系结构 | 第14-15页 |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5-17页 |
第2章 住房金融的国际比较 | 第17-27页 |
·住房金融政策的国际比较 | 第17-20页 |
·美国 | 第17-18页 |
·德国 | 第18-19页 |
·新加坡 | 第19-20页 |
·国外住房金融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第20页 |
·住房金融机构的国际比较 | 第20-24页 |
·美国 | 第20-22页 |
·德国 | 第22-23页 |
·新加坡 | 第23页 |
·国外住房金融机构的设立对我国的启示 | 第23-24页 |
·住房金融的融资方式比较 | 第24-27页 |
·资本市场融资 | 第24页 |
·合同储蓄融资 | 第24-25页 |
·强制储蓄融资 | 第25页 |
·国外住房金融融资方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25-27页 |
第3章 住房金融市场 | 第27-36页 |
·构建住房金融市场的必要性 | 第27-28页 |
·当前我国住房金融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8-29页 |
·市场主体过于单一 | 第28页 |
·市场发育程度低 | 第28页 |
·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尤其是担保机制不健全 | 第28-29页 |
·住房金融市场构建与创新分析 | 第29-36页 |
·拓宽住房金融市场主体 | 第29页 |
·完善住房金融市场体系 | 第29-32页 |
·完善住房金融市场体系 | 第32-33页 |
·住房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创新 | 第33-36页 |
第4章 住房公积金 | 第36-44页 |
·住房公积金与住房公积金制度 | 第36-37页 |
·住房公积金的含义 | 第36页 |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含义 | 第36页 |
·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意义 | 第36-37页 |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 | 第37-40页 |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 | 第37页 |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建设的借鉴--新加坡公积金制度 | 第37-38页 |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运行状况 | 第38-39页 |
·住房公积金管理运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完善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议 | 第40-44页 |
·完善住房公积金融通制度 | 第40-42页 |
·健全公积金运作管理制度 | 第42页 |
·严格公积金监督管理机制 | 第42-44页 |
第5章 住房抵押贷款 | 第44-54页 |
·住房抵押贷款与住房担保贷款 | 第44页 |
·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的现状 | 第44-45页 |
·住房抵押贷款发展不足的原因及对策 | 第45-47页 |
·住房贷款发展不足的原因 | 第45-46页 |
·发展个人住房信贷市场的对策 | 第46-47页 |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的防范与处理 | 第47-50页 |
·借款人丧失偿还能力 | 第48页 |
·借款人恶意不及时偿还贷款。 | 第48-49页 |
·借款人搞假买卖,骗取信贷资金。 | 第49页 |
·开发商开发的楼盘销售不理想,将“尾盘”搞假销售,骗取银行的信贷资金 | 第49-50页 |
·案例---重庆个人住房信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50-54页 |
第6章 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 | 第54-66页 |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主要意义 | 第54-55页 |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运作机理 | 第55-56页 |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运作的基本结构和现金流 | 第55页 |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运作机理 | 第55-56页 |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主要模式及其利弊 | 第56-58页 |
·以美国为代表的政府型模式 | 第56-57页 |
·以加拿大为代表的半政府半商业型模式 | 第57-58页 |
·以前香港为代表的商业型模式 | 第58页 |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研究 | 第58-66页 |
·美国式的政府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 | 第58-62页 |
·加拿大的半政府半商业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 | 第62-64页 |
·前香港式的商业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 | 第64-65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