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铅锌矿渣中重金属耐受细菌的进化生态特征研究

摘要第1-13页
前言第13-19页
 一 与本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4-16页
 二 该领域内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第16-18页
 三 本研究工作的思路第18页
 四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科学意义第18-19页
第一章 铅锌矿渣堆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学研究第19-50页
 第一节 研究样地的历史背景调查第19-22页
 第二节 矿渣堆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学研究第22-5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2-26页
   ·样品采集与处理第22页
   ·理化性质分析第22-23页
   ·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矿渣堆的微生物第23-25页
   ·平板分离技术研究矿渣堆的微生物第25-26页
   ·统计学分析第26页
  2 结果第26-44页
   ·矿渣堆的理化性质第26-33页
   ·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矿渣堆的微生物第33-35页
   ·利用平板分离技术研究矿渣堆的微生物第35-44页
  3 讨论和小结第44-50页
第二章 优势细菌的系统发育研究第50-6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0-53页
   ·实验用菌株第50页
   ·165 rRNA 基因分析第50-51页
   ·细胞形态和生理学鉴定第51页
   ·细胞壁化学分析第51-52页
   ·磷脂酸分析第52页
   ·G+Cmol%分析第52-53页
   ·统计分析第53页
 2 结果第53-67页
   ·优势菌株的分离频率第53-55页
   ·系统发育分析第55-64页
   ·菌株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特征第64-67页
 3 讨论和小结第67-69页
第三章 优势细菌类群的生理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第69-98页
 1 材料和方法第69-71页
   ·生长代时测定第69页
   ·碳源利用测定第69页
   ·重金属和抗生素抗性特征第69-70页
   ·巨大质粒检测第70页
   ·RAPD 分析第70页
   ·统计分析第70-71页
 2 结果第71-93页
   ·生长代时第71-73页
   ·碳源利用特征第73-79页
   ·重金属和抗生素抗性特征第79-83页
   ·巨大质粒检测第83-84页
   ·RAPD 分析第84-92页
   ·G1 类群生理遗传特征同矿渣堆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第92-93页
 3 讨论和小结第93-98页
第四章 优势细菌类群对几个生态因子胁迫的反应第98-11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8-99页
   ·自然群体对干旱和氧气的耐受分析第98页
   ·矿渣水分测定第98页
   ·纯化菌株的耐受特性研究第98-99页
   ·实验室培养过程对菌株耐受能力的影响第99页
   ·统计分析第99页
 2 结果第99-114页
   ·自然细菌群体对氧气和干旱的耐受分析第99-102页
   ·纯化菌株对几个生态因子胁迫的反应第102-111页
   ·实验室培养对节杆菌菌株耐受能力的影响第111-114页
 3 讨论和小结第114-118页
第五章 讨论和结论第118-130页
 一 在微生物群落水平上的重金属污染效应第118-120页
  (一) 生物量变化第118页
  (二) 抗性细菌比例第118-119页
  (三) 物种多样性第119-120页
 二 在微生物种群水平上的重金属污染效应第120-126页
  (一) 系统发育分析揭示两个重要的污染进化生态学规律第120-122页
   1 矿渣的强选择压力和隔离环境有可能导致新物种在短期内形成第120-122页
   2 自然选择可能在物种以上层次起作用第122页
  (二) 矿渣可溶性Pb 是节杆菌G1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减少的主导因子第122-123页
  (三) 菌株的适应代价与交叉适应问题第123-124页
  (四) 环境因子对生物特征修饰作用的不对称性第124-126页
   1 碳源利用能力的影响第124页
   2 重金属和抗生素抗性特征的影响第124页
   3 对干旱、酸、盐和H202耐受能力的影响第124-125页
   4 实验室培养对耐受能力的影响第125-126页
 三 环境因子对生物量、抗性细菌比例、物种多样性和种群遗传多样性作用的不对称性第126-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40页
致谢第140-141页
附件1:照片及说明第141-147页
附件2:本论文有关的缩略词第147-148页
附件3:在读博士期间的学术论文目录和部分论文复印件第148-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网络的工业控制研究
下一篇:USB总线技术在虚拟仪器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