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1 引言 | 第9-13页 |
| 1.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 第9-10页 |
| 1.2 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 第10-13页 |
| 上篇关于符号思维的理论探讨 | 第13页 |
| 2 建筑创作的本质及过程 | 第13-19页 |
| 2.1 建筑创作的本质 | 第13-15页 |
| 2.2 建筑创作的过程 | 第15-17页 |
| 2.3 建筑创作的思维 | 第17-19页 |
| 3 建筑符号学理论来源及特性 | 第19-29页 |
| 3.1 广义的符号学理论 | 第19-25页 |
| 3.1.1 符号学理论的提出及发展 | 第19-22页 |
| 3.1.2 符号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 第22页 |
| ①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 | 第22-23页 |
| ②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 | 第23页 |
| ③莫里斯的符号学理论 | 第23-24页 |
| 3.1.3 自然、人文科学与语言符号学的结合 | 第24-25页 |
| 3.2 建筑符号的特性 | 第25-29页 |
| 3.2.1 建筑符号和语言学的类比 | 第25页 |
| ①建筑和语言的相似性 | 第25-26页 |
| ②20世纪的建筑符号语言研究 | 第26-27页 |
| 3.2.2 建筑符号在认识上的不定性 | 第27-29页 |
| 4 建筑符号学理论的研究层面 | 第29-41页 |
| 4.1 符构学(语构学):建筑符号的结构层面 | 第29-32页 |
| 4.1.1 建筑符号与建筑形式 | 第29-30页 |
| 4.1.2 建筑符号及其组构 | 第30-32页 |
| 4.2 符义学(语义学):建筑符号的类型 | 第32-36页 |
| 4.2.1 建筑符号的类型 | 第33页 |
| ①图像符号 | 第33-34页 |
| ②指示符号 | 第34页 |
| ③象征符号 | 第34-35页 |
| 4.2.2 建筑符号关系及意义 | 第35-36页 |
| 4.3 符用学(语用学):建筑符号与认识主体的关系 | 第36-41页 |
| 4.3.1 建筑诠释的层次 | 第37-38页 |
| 4.3.2 建筑诠释与意义 | 第38-41页 |
| 5 建筑符号构建的基础理论 | 第41-50页 |
| 5.1 原型学 | 第41-43页 |
| 5.2 完形学 | 第43-44页 |
| 5.3 类型学 | 第44-46页 |
| 5.4 当代西方建筑发展与建筑符号的构建趋势 | 第46-50页 |
| 6 符号与建筑创作的关系 | 第50-63页 |
| 6.1 符号与建筑设计方法 | 第50-54页 |
| 6.1.1 实用性设计 | 第50-51页 |
| 6.1.2 类比性设计 | 第51页 |
| 6.1.3 规构(几何)性设计 | 第51-52页 |
| 6.1.4 类型(因袭)性设计 | 第52页 |
| 6.1.5 符号与设计方法的关系 | 第52-54页 |
| 6.2 符号思维与现代建筑创作思潮 | 第54-55页 |
| 6.3 中国近现代建筑符号应用 | 第55-57页 |
| 6.3.1 折衷主义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创作中的统治地位 | 第55-56页 |
| 6.3.2 符号主义在中国近40年建筑创作中的各种表演 | 第56-57页 |
| 6.4 中国当代建筑创作的符号思维 | 第57-63页 |
| 6.4.1 曲阜孔子研究院 | 第57-59页 |
| 6.4.2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厅 | 第59-60页 |
| 6.4.3 拉萨贡嘎机场 | 第60-63页 |
| 下篇基于符号思维的建筑设计手法 | 第63页 |
| 7 符构层面上的建筑创作 | 第63-89页 |
| 7.1 建筑设计中符号的组合 | 第63-86页 |
| 7.1.1 引借 | 第64-68页 |
| 7.1.2 夸张 | 第68-71页 |
| 7.1.3 拓扑 | 第71-73页 |
| 7.1.4 拼贴 | 第73-75页 |
| 7.1.5 解构 | 第75-79页 |
| 7.1.6 虚幻 | 第79-81页 |
| 7.1.7 残留 | 第81-83页 |
| 7.1.8 母题重复 | 第83-86页 |
| 7.2 建筑深层结构与建筑创作 | 第86-89页 |
| 8 符义层面上的建筑创作 | 第89-111页 |
| 8.1 象征 | 第89-99页 |
| 8.1.1 数和几何象征 | 第90-91页 |
| 8.1.2 特征与形体象征 | 第91-92页 |
| 8.1.3 色彩和装饰象征 | 第92-94页 |
| 8.1.4 历史诠解式象征 | 第94-97页 |
| 8.1.5 文化信码象征 | 第97-99页 |
| 8.2 抽象 | 第99-106页 |
| 8.2.1 传统抽象 | 第100-103页 |
| 8.2.2 几何抽象 | 第103-105页 |
| 8.2.3 表现性抽象 | 第105-106页 |
| 8.3 表现 | 第106-111页 |
| 9 符用层面上的建筑创作 | 第111-121页 |
| 9.1 建筑的解释与创作 | 第111-113页 |
| 9.2 建筑的语境与创作 | 第113-116页 |
| 9.3 建筑符号与功能内涵 | 第116-121页 |
| 10 结语 | 第121-125页 |
| 10.1 对当前我国建筑创作的反思 | 第121-123页 |
| 10.2 适应与超越-面向未来的符号思维 | 第123-125页 |
| 致谢 | 第125-1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6-129页 |
| 附录: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29页 |
| 附录: 2.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