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 第14页 |
1.4 预期研究成果 | 第14-15页 |
第2章 突变理论与突变控制 | 第15-38页 |
2.1 突变理论概述 | 第15-19页 |
2.1.1 概况 | 第15-17页 |
2.1.2 奇点与结构稳定性 | 第17-19页 |
2.2 突变理论与控制技术的结合 | 第19-22页 |
2.3 突变控制技术主要内容 | 第22-30页 |
2.3.1 概述 | 第22页 |
2.3.2 突变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 第22-28页 |
2.3.3 突变控制系统稳定性 | 第28-30页 |
2.4 突变控制技术的应用领域 | 第30-36页 |
2.4.1 突变控制理论在生态学中的应用 | 第30-31页 |
2.4.2 突变控制理论在医学中的应用 | 第31-33页 |
2.4.3 突变控制理论在蛋白质合成中的应用 | 第33-35页 |
2.4.4 突变控制理论在舰船导航中的应用 | 第35-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突变控制模型研究 | 第38-66页 |
3.1 突变控制理论数学基础 | 第38-52页 |
3.1.1 突变理论 | 第38-41页 |
3.1.2 结构稳定性 | 第41-47页 |
3.1.3 从系统的可再分极限性看突变机制的核心特性 | 第47-49页 |
3.1.4 突变模型的基本特征 | 第49-52页 |
3.2 折叠型突变控制模型 | 第52-53页 |
3.3 尖点型突变控制模型 | 第53-55页 |
3.4 燕尾型突变控制模型 | 第55-57页 |
3.5 抛物脐型突变控制模型 | 第57-59页 |
3.6 多输入单输出系统的突变控制模型 | 第59-60页 |
3.7 系统突变状态与非突变状态的过渡及判别 | 第60-62页 |
3.8 突变控制模型的特殊结构 | 第62-65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4章 人工心脏突变控制技术研究 | 第66-113页 |
4.1 心脏及人工心脏概述 | 第66-72页 |
4.1.1 人体心脏 | 第66-67页 |
4.1.2 人工心脏 | 第67-69页 |
4.1.3 心脏移植手术 | 第69-72页 |
4.2 心脏运动建模研究 | 第72-82页 |
4.2.1 心动周期的概念 | 第72-73页 |
4.2.2 心脏的泵血过程 | 第73-75页 |
4.2.3 心房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 | 第75-76页 |
4.2.4 心脏的突变运动 | 第76-77页 |
4.2.5 人工心脏的突变运动建模 | 第77-82页 |
4.3 人工心脏控制模型研究 | 第82-93页 |
4.4 人工心脏突变控制系统 | 第93-105页 |
4.4.1 多输入、单输出的人工心脏控制系统 | 第93-97页 |
4.4.2 人工心脏控制系统稳定性 | 第97-98页 |
4.4.3 人工心脏信息融合子系统设计 | 第98-100页 |
4.4.4 人工心脏信息融合子系统反馈环节设置 | 第100-105页 |
4.5 人工心脏突变控制曲线拟合 | 第105-11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5章 突变控制模型在导航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 第113-125页 |
5.1 突变控制模型在导航系统应急控制中的应用 | 第113-115页 |
5.2 突变控制模型在导航系统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 第115-119页 |
5.3 惯性组合导航系统的突变预测模型研究 | 第119-12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结论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4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0-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
个人简历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