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10页 |
前言 | 第10-16页 |
1 扬州鹅的育种背景 | 第10-11页 |
2 扬州鹅育种中遗传标记的研究和应用 | 第11-12页 |
3 家禽染色体的研究 | 第12-15页 |
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6-21页 |
1 试验材料 | 第16页 |
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6页 |
·体重 | 第16页 |
·体尺 | 第16页 |
3 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 第16-19页 |
·细胞培养基的配置 | 第16-17页 |
·淋巴细胞培养基的成分 | 第16-17页 |
·细胞培养基的制备 | 第17页 |
·常规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 第17-18页 |
·G分带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 第18页 |
·银染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 第18-19页 |
4 染色体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供核型分析的染色体满足的基本条件 | 第19页 |
·常规染色体的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G分带染色体分析方法 | 第20页 |
·银染染色体分析方法 | 第20页 |
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0-2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1-33页 |
1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的获得 | 第21-22页 |
2 二倍体(2n)细胞染色体数目 | 第22页 |
3 扬州鹅染色体核型分析 | 第22-25页 |
·扬州鹅染色体核型图的建立 | 第22-23页 |
·扬州鹅染色体测量结果 | 第23页 |
·扬州鹅染色体形态描述 | 第23-24页 |
·扬州鹅染色体的分类 | 第24-25页 |
4 扬州鹅染色体G带显带规律的描述 | 第25-27页 |
5 扬州鹅染色体银染分布规律 | 第27页 |
6 扬州鹅10周龄体重、体尺分析 | 第27-29页 |
·A、B两组扬州鹅体重、体尺比较分析 | 第27-28页 |
·A、B两组扬州鹅10周龄体重与体尺的相关系数分析 | 第28页 |
·A、B两组性别不同的扬州鹅体重、体尺分析 | 第28-29页 |
7 扬州鹅染色体参数分析 | 第29-31页 |
·A、B两组扬州鹅染色体前六对测量结果比较 | 第29页 |
·A、B两组扬州鹅公鹅前六对染色体测量结果比较 | 第29页 |
·A、B两组扬州鹅母鹅前六对染色体测量结果比较 | 第29-31页 |
8 扬州鹅染色体参数与生产性能的相关性分析 | 第31-33页 |
·臂比与10周龄体重、体尺的相关性分析 | 第31页 |
·着丝点指数与体重、体尺的相关性分析 | 第31页 |
·相对长度与体重、体尺的相关性分析 | 第31-33页 |
讨论 | 第33-41页 |
1 扬州鹅染色体制备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 第33页 |
2 扬州鹅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条件的探讨 | 第33-37页 |
·实验用鹅的选择 | 第33-34页 |
·采血部位的选择 | 第34页 |
·血样处理方法的比较 | 第34页 |
·培养基成分的确定 | 第34-36页 |
·植物血球凝集素含量的确定 | 第34-35页 |
·肝素含量的高低对培养效果的影响 | 第35页 |
·硫酸庆大含量的高低对培养效果的影响 | 第35-36页 |
·碳酸氢钠含量的高低对培养效果的影响 | 第36页 |
·培养过程中摇样次数对培养效果的影响 | 第36页 |
·低渗温度和时间对制片效果的影响 | 第36-37页 |
3 关于扬州鹅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 | 第37-38页 |
4 染色体G分带方法的探讨 | 第38页 |
5 染色体银染分带方法的探讨 | 第38页 |
6 生产性能差异显著的扬州鹅前六对染色体参数比较结果的探讨 | 第38-39页 |
7 扬州鹅染色体参数与生产性能表型相关性的探讨 | 第39-40页 |
8 试验中异常核型染色体的出现及其原因分析 | 第40-41页 |
·四倍体染色体的出现 | 第40页 |
·“假”G带的发现及其原因分析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