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扶风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及其社会影响
引言 | 第1-8页 |
1 区域地理概况和剖面选择 | 第8-13页 |
1.1 区域地理概况 | 第8页 |
1.2 研究剖面的地层划分与系统采样 | 第8-10页 |
1.3 研究剖面的地层断代 | 第10-13页 |
2 粒度成分与季风环境变迁 | 第13-17页 |
2.1 粒度成分的环境意义 | 第13页 |
2.2 粒度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 第13-14页 |
2.3 粒度成分所指示的环境演变 | 第14-17页 |
3 磁化率和全铁含量所指示的环境变化 | 第17-24页 |
3.1 磁化率所反映的环境变化 | 第17-21页 |
3.1.1 磁化率的环境指示意义 | 第17-18页 |
3.1.2 磁化率分析方法及结果 | 第18-21页 |
3.2 全铁分析与环境演变 | 第21-24页 |
3.2.1 全铁的古环境指示意义 | 第21页 |
3.2.2 全铁的测定方法及步骤 | 第21-22页 |
3.2.3 全铁分析结果所指示的环境演变 | 第22-24页 |
4 有机质和碳酸盐含量与环境演变 | 第24-29页 |
4.1 有机质分析与环境演变 | 第24-26页 |
4.1.1 有机质的环境指示意义 | 第24页 |
4.1.2 有机质分析原理及方法 | 第24-25页 |
4.1.3 有机质分析结果与环境演变 | 第25-26页 |
4.2 碳酸盐含量分析与环境变化 | 第26-29页 |
4.2.1 碳酸盐的环境意义 | 第26-27页 |
4.2.2 碳酸盐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 第27页 |
4.2.3 碳酸盐含量分析结果与环境演变 | 第27-29页 |
5 扶风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 | 第29-33页 |
5.1 研究剖面全新世环境演化的阶段划分 | 第29-31页 |
5.2 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区域对比 | 第31-33页 |
6 讨论与认识 | 第33-38页 |
6.1 关于本研究剖面所采用的气候代用指标 | 第33页 |
6.2 关于本剖面所揭示的气候突变事件 | 第33-35页 |
6.3 关于人类社会对环境变化响应的认识 | 第35-38页 |
7 结论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项目和发表论文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