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匀强”场及其扰动的仿真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 ·电磁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 第7-9页 |
| ·电磁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7-8页 |
| ·电磁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 | 第8-9页 |
| ·电磁无损检测中的数值计算问题 | 第9页 |
| ·交变磁场测量技术的特点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产生背景 | 第9-10页 |
| ·ACFM技术的特点 | 第10-11页 |
|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1页 |
|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 第11-12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交变磁场测量技术有限元数值仿真基础 | 第14-26页 |
| ·交变磁场测量技术的数学模型 | 第14-21页 |
| ·有限元法在电磁场分析中的应用 | 第21-24页 |
| ·有限元法对三维涡流场的描述方法 | 第21-22页 |
| ·应用λ-V-λ法建立电磁场的势函数方程 | 第22-24页 |
|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在电磁场分析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单矩形线圈激励下完好场分布特性 | 第26-35页 |
| ·引言 | 第26页 |
| ·“完好场”数值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6-27页 |
| ·试件内感应电场分布特性 | 第27-30页 |
| ·试件上表面空气层磁场分布特性 | 第30-31页 |
| ·矩形线圈激励的场分布特点 | 第31-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单矩形线圈激励下缺陷场分布特性 | 第35-51页 |
| ·引言 | 第35页 |
| ·“注入”方式激励下场分布与一般缺陷的对应关系 | 第35-39页 |
| ·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 第36-39页 |
| ·“感应”方式激励下场分布与一般缺陷的对应关系 | 第39-44页 |
| ·“感应”方式激励下全缺陷场分布 | 第44-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复合矩形线圈激励下电磁场分布特性 | 第51-69页 |
| ·引言 | 第51页 |
| ·系统仿真模型及“类匀强旋转”电磁场产生机理 | 第51-54页 |
| ·系统仿真模型 | 第51-53页 |
| ·“类匀强旋转”电磁场产生机理 | 第53-54页 |
| ·铜板内感应电场分布特性分析 | 第54-59页 |
| ·铜板内感应电场理论假设的成立 | 第54-56页 |
| ·铜板内感应电场特性分析 | 第56-59页 |
| ·铜板上表面空气层磁场分布特性分析 | 第59-63页 |
| ·“全缺陷”情况下磁场分布特性 | 第63-66页 |
| ·不同初始相位下电磁场的分布特性 | 第66-68页 |
| ·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