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1 绪论 | 第7-14页 |
| ·选题的来源 | 第7-8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宏观研究:从社会学、传播学、美学等视角 | 第9-10页 |
| ·中观研究:电视谈话节目存在的问题、发展对策、发展趋势等 | 第10-11页 |
| ·微观研究: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特征、选题、形态、主持人等 | 第11-13页 |
| ·研究的基本问题 | 第13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2 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概况 | 第14-20页 |
| ·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概念阐述 | 第14-15页 |
| ·我国电视谈话节目产生的背景 | 第15页 |
| ·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 | 第15-20页 |
| 3 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脉络 | 第20-23页 |
| ·公共话语空间的开创时期(1996 年—2000 年) | 第20-21页 |
| ·私人领域的公共化表达时期(2001 年—2007 年) | 第21页 |
| ·全民参与的大众化表达时期(2008 年—至今) | 第21-23页 |
| 4 现阶段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生存背景 | 第23-27页 |
| ·制播分离对电视谈话节目的冲击 | 第23-24页 |
| ·“限娱令”催生其他类型节目创新反弹 | 第24-25页 |
| ·电视受众锐减收视量萎缩 | 第25-27页 |
| 5 电视谈话节目面临的问题 | 第27-38页 |
| ·同质化严重创意不足 | 第27-30页 |
| ·被动同质化的无奈选择 | 第27-28页 |
| ·编导制作节目的思路固化 | 第28页 |
| ·高度同质化的表现 | 第28-30页 |
| ·主持人建构的谈话场模式固化 | 第30-32页 |
| ·参与讨论的公共话题减少话语空间收缩 | 第30-31页 |
| ·无意义的话轮转换 | 第31-32页 |
| ·谈话缺乏深度 | 第32页 |
| ·播出平台频繁转换节目理念多变 | 第32-35页 |
| ·借力凤凰卫视的话语空间 | 第33页 |
| ·挑战娱乐迎合湖南卫视 | 第33-34页 |
| ·与安徽卫视的合作娱乐化态势愈加明显 | 第34-35页 |
| ·缺乏受众互动 | 第35页 |
| ·品牌影响力弱化 | 第35-38页 |
| ·品牌联合战略的失策选择 | 第36页 |
| ·品牌色彩淡化 | 第36-37页 |
| ·品牌核心价值流失 | 第37-38页 |
| 6 解决电视谈话节目现实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 第38-48页 |
| ·加强编导的创新意识培养力避同质化 | 第38-39页 |
| ·加强编导的内容创新意识 | 第38页 |
| ·加强选题角度的“陌生化”操作 | 第38-39页 |
| ·增加编导培养的资金投入 | 第39页 |
| ·升级主持人建构的谈话场模式 | 第39-41页 |
| ·拓展节目的公共话语空间 | 第39-40页 |
| ·主持人也可以是发表观点的“意见领袖” | 第40页 |
| ·加强谈话的思想性 | 第40-41页 |
| ·节目流程再造适应多元化的平台 | 第41-44页 |
| ·探寻播出平台多元化 | 第41-42页 |
| ·选题细分多单元设置 | 第42页 |
| ·网络平台提供个性化定制的节目形态 | 第42-44页 |
| ·加强受众互动 | 第44-45页 |
| ·构建观众数据库 | 第44页 |
| ·运营数据库掌握受众特点 | 第44-45页 |
| ·立足长远培养受众忠诚度 | 第45页 |
| ·品牌联动实现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 第45-48页 |
| ·加强现有品牌的维护 | 第45-46页 |
| ·运用品牌延伸策略加强子品牌开发 | 第46-47页 |
| ·强强联合占据更多媒介资源 | 第47-48页 |
| 7 结语和展望 | 第48-51页 |
| ·微传播时代同样需要思考——拓展谈话的深度 | 第49页 |
| ·回归人文内涵——从不放弃对真善美的追求 | 第49-50页 |
| ·雅俗分赏——受众细分才有未来 | 第50-51页 |
| 注释 | 第51-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附录 | 第56-64页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