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灯盏花素骨架缓释微丸的设计与评价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4页 |
前言 | 第14-18页 |
第一章 灯盏花素各项研究中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8-34页 |
一 材料与仪器 | 第18页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18-32页 |
1 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建立 | 第18-25页 |
·水中药物含量的测定 | 第18-19页 |
·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药物含量的测定 | 第19-21页 |
·pH7.4磷酸盐缓冲液中药物含量的测定 | 第21-22页 |
·释放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2-24页 |
·含量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2 HPLC方法的建立 | 第25-28页 |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25页 |
·色谱条件 | 第25-26页 |
·贮备液的制备 | 第26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26-27页 |
·精密度考察 | 第27-28页 |
3 大鼠在体肠吸收量的测定方法 | 第28-32页 |
·肠循环液中酚红含量的测定 | 第28-29页 |
·循环液中的灯盏花素的含量测定 | 第29-32页 |
·样品测定 | 第32页 |
三 讨论与小结 | 第32-34页 |
1 实验讨论 | 第32-33页 |
2 研究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二章 灯盏花素基本性质及稳定性考察 | 第34-46页 |
一 材料与仪器 | 第34页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34-44页 |
1 灯盏花素在各种介质中平衡溶解度的测定 | 第35页 |
2 灯盏花素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第35-36页 |
3 原料药初步稳定性试验 | 第36-38页 |
·光照试验 | 第36页 |
·露置空气试验 | 第36-37页 |
·高温试验 | 第37页 |
·高湿试验 | 第37-38页 |
4 灯盏花素溶液稳定性考察 | 第38-44页 |
·温度对灯盏花素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pH值对灯盏花素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充氮对灯盏花素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光照对灯盏花素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抗氧剂对灯盏花素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 第42-44页 |
三 讨论与小结 | 第44-46页 |
1 实验讨论 | 第44-45页 |
2 研究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灯盏花素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的研究 | 第46-59页 |
一 材料与仪器 | 第46-47页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47-55页 |
1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结扎胆管大鼠肠道吸收情况的考察 | 第47页 |
·药物浓度对灯盏花素肠吸收的影响 | 第47-48页 |
·介质pH值对肠吸收影响的考察 | 第48页 |
·大鼠肠道各区段吸收情况的考察 | 第48页 |
2 数据处理 | 第48-50页 |
·吸收百分率 | 第48-49页 |
·吸收速率常数 | 第49-50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0-55页 |
·胆管结扎对肠吸收的影响 | 第50-51页 |
·药物浓度与吸收的关系 | 第51-52页 |
·介质pH值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 第52-54页 |
·药物在肠道各区段的吸收情况 | 第54-55页 |
三 计论与小结 | 第55-59页 |
1 实验讨论 | 第55-58页 |
2 研究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灯盏花素缓释微丸工艺与处方的优化 | 第59-71页 |
一 材料与仪器 | 第59-60页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60-69页 |
1 缓释微丸的制备工艺 | 第60-64页 |
·制备流程 | 第60页 |
·工艺条件的筛选 | 第60页 |
·热处理 | 第60-64页 |
2 缓释微丸的处方设计 | 第64-69页 |
·单因素影响试验 | 第64-67页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67-69页 |
三 讨论与小结 | 第69-71页 |
1 实验讨论 | 第69-70页 |
2 研究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灯盏花素缓释微丸释药机制与质量考察 | 第71-78页 |
一 材料与仪器 | 第71页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71-77页 |
1 缓释微丸释药机制 | 第71-74页 |
·释药过程的动力学方程拟合 | 第71-73页 |
·溶出前后微丸形态结构的比较 | 第73-74页 |
2 缓释微丸质量考察 | 第74-77页 |
·工艺重现性 | 第74页 |
·加速试验稳定性 | 第74-75页 |
·缓释微丸的粉体学性质考察 | 第75-77页 |
三 讨论与小结 | 第77-78页 |
1 实验讨论 | 第77页 |
2 研究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灯盏花素缓释微丸药效动力学的研究 | 第78-93页 |
一 材料与仪器 | 第78页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78-90页 |
1 药效动力学实验方法的建立 | 第78-81页 |
·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的测定方法 | 第79-80页 |
·剂量效应曲线的建立 | 第80-81页 |
2 单剂量给药药效动力学的研究 | 第81-85页 |
·实验方法 | 第81页 |
·实验结果 | 第81-83页 |
·药动学参数的计算 | 第83-84页 |
·生物等效性 | 第84-85页 |
3 多剂量给药达稳态条件下药效动力学的研究 | 第85-90页 |
·实验方法 | 第85-86页 |
·实验结果 | 第86-90页 |
三 讨论与小结 | 第90-93页 |
1 实验讨论 | 第90-91页 |
2 研究小结 | 第91-93页 |
全文结论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