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 第1-9页 |
第一章 危害税收征管犯罪概述 | 第9-23页 |
第一节 危害税收征管犯罪的概念和范围 | 第9-12页 |
一、 危害税收征管犯罪的概念 | 第9页 |
二、 危害税收征管犯罪的范围 | 第9-11页 |
三、 危害税收征管犯罪理论的认识过程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危害税收征管犯罪的犯罪构成 | 第12-17页 |
一、 犯罪主体 | 第12-14页 |
二、 犯罪主观方面 | 第14页 |
三、 犯罪客体 | 第14-15页 |
四、 犯罪客观方面 | 第15-17页 |
第三节 危害税收征管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 第17-23页 |
一、 危害税收征管犯罪的现状 | 第17-18页 |
二、 危害税收征管犯罪的特点 | 第18-23页 |
第二章 危害税收征管犯罪的认定 | 第23-35页 |
第一节 罪与非罪 | 第23-26页 |
一、 税务违法的概念 | 第23-24页 |
二、 税务违法与危害税收征管犯罪的关系 | 第24-26页 |
第二节 此罪与彼罪 | 第26-32页 |
一、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与骗取出口退税罪的界限 | 第26-27页 |
二、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与偷税罪的界限 | 第27-28页 |
三、 避追缴欠税罪与偷税罪的界限 | 第28-29页 |
四、 偷税罪与走私罪的界限 | 第29-30页 |
五、 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罪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界限 | 第30页 |
六、 抗税罪与妨害公务罪的界限 | 第30-32页 |
第三节 一罪与数罪 | 第32-35页 |
一、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后进而用于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的如何处理 | 第32-33页 |
二、 行为人实施伪造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行为后,又出售的如何处理 | 第33-34页 |
三、 走私犯罪中,同时偷逃了增值税、消费税等其他税种的如何处理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危害税收征管犯罪的法律完善 | 第35-43页 |
第一节 整体立法的完善 | 第35-40页 |
一、 有关行政刑法问题 | 第35-37页 |
二、 有关罪名的取定问题 | 第37-38页 |
三、 有关刑事责任及其衔接问题 | 第38-40页 |
第二节 危害税收征管单位犯罪的刑法完善 | 第40-43页 |
一、 危害税收征管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原理 | 第40-41页 |
二、 我国危害税收征管单位犯罪的刑法理论缺陷 | 第41-42页 |
三、 危害税收征管单位犯罪的立法建议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危害税收征管犯罪的原因和防控 | 第43-57页 |
第一节 危害税收征管犯罪的原因分析 | 第43-47页 |
一、 涉税立法存在漏洞 | 第43-45页 |
二、 税收执法严重滞后 | 第45-46页 |
三、 税收司法保障不够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危害税收征管犯罪的预防策略 | 第47-54页 |
一、 加强税收立法 | 第47-53页 |
二、 强化税收执法 | 第53-54页 |
三、 完善税收司法 | 第54页 |
第三节 危害税收征管犯罪的控制途径 | 第54-57页 |
一、 文化控制 | 第55页 |
二、 法制控制 | 第55页 |
三、 职能控制 | 第55-56页 |
四、 技术控制 | 第56页 |
五、 社会控制 | 第56-57页 |
结束语 | 第57-58页 |
注释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