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一、中国古代民事调解制度概述 | 第12-21页 |
(一) 调解的概念 | 第12-14页 |
(二) 调解在古代中国的起源及演进 | 第14-16页 |
(三) 古代中国调解的分类 | 第16-21页 |
1、民众自我解决纠纷的快速途径——民间调解 | 第16-18页 |
2、官民结合的互动纠纷解决模式——官批民调 | 第18-19页 |
3、传统社会大一统的主要纠纷解决模式——官府调解 | 第19-21页 |
二、晚明时期的民事纠纷解决 | 第21-35页 |
(一) 《盟水斋存牍》简介 | 第21-22页 |
(二) 《盟水斋存牍》与晚明时期的广东 | 第22-23页 |
(三) 《盟水斋存牍》民事案件探析 | 第23-35页 |
1、田土纠纷的调处息讼 | 第23-29页 |
2、户婚纠纷的调处息讼 | 第29-35页 |
三、《盟水斋存牍》判牍的特点 | 第35-39页 |
(一) 《盟水斋存牍》初审民事判词的语言特征 | 第35-37页 |
(二) 调处息讼的特点 | 第37-39页 |
1、希望纠纷解决的目的性 | 第37页 |
2、调处息讼仍具有惩罚性及可替代性 | 第37-38页 |
3、调处息讼阶级性 | 第38-39页 |
四、调解——"和合"文化的逻辑结果 | 第39-42页 |
(一) 传统的法文化——和合文化 | 第39-41页 |
(二) 调解——和合文化的逻辑结果 | 第41-42页 |
五、余论 | 第42-46页 |
(一) 传统的调解制度在客观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 第43-44页 |
(二) 传统调解制度其积极和合理的一面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