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传统书院空间语境构成要素解析--对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筑发展的启示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第1节 问题的提出第11-12页
     ·问题提出的"现象线索"第11页
     ·问题提出的"兴趣线索"第11-12页
     ·问题提出的媒介第12页
 第2节 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确立第12-13页
 第3节 研究的方法第13-14页
     ·图解分析方法第13页
     ·比较分析方法第13页
     ·归纳总结方法第13页
     ·问卷调查方法第13页
     ·实地测绘方法第13-14页
 第4节 研究的意义第14-15页
     ·建筑设计的返乡之路第14页
     ·城市大学的返乡之路第14页
     ·建筑文化层面的意义第14页
     ·教育理念的重新整合第14-15页
 第5节 研究的应用价值第15页
     ·史料补充第15页
     ·扩展和深化第15页
     ·设计参考第15页
 第6节 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其研究现状第15-16页
     ·关于传统书院的理论研究第15页
     ·关于大学建筑的理论研究第15-16页
 第7节 技术路线第16-19页
第2章 回归治学本源的诉求第19-32页
 第1节 大学的历史沿革第19-26页
     ·大学精神——学习的体验第19-20页
     ·国外大学发展简述第20-21页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简述第21-26页
 第2节 中国当代大学教育的误区第26-28页
     ·漠视主体第26-27页
     ·强调个人第27页
     ·道德偏差第27页
     ·母体文化流失第27页
     ·被压抑的学习第27-28页
     ·交往的假象与脆弱心理第28页
 第3节 中国传统书院的教育传统第28-30页
 第4节 书院回归的意义第30页
 小结第30-32页
第3章 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特征演变及新时代发展理念第32-37页
 第1节 中国大学建筑的特征演变第32-34页
     ·晚清时期:政府意志的强加第32页
     ·晚清时期:西方模式的挪用第32页
     ·民国时期:回归之初与折衷表达第32-33页
     ·抗战时期:政府主义、官式建筑的复辟第33页
     ·新中国时期:国家意志的建筑表达第33页
     ·改革开放时期:新大学、新形象第33-34页
 第2节 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新时代发展理念第34-37页
     ·大学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第34页
     ·大学校园建筑聚合化第34页
     ·大学校园建筑设计生态化第34页
     ·大学校园建筑设计智能化第34-35页
     ·强调公共空间的设计第35页
     ·大学校园建筑空间组合多样化第35-37页
第4章 当代大学校园建筑设计的现实倾向第37-60页
 第1节 当代大学校园建筑设计的现实倾向第37-58页
     ·返乡策略第37-41页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第37-40页
       ·稻田大学第40-41页
     ·纪念性颂扬第41-43页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41-43页
     ·生态策略第43-48页
       ·湖南大学建筑系馆第44-45页
       ·山东建筑大学生态学生公寓第45-46页
       ·比通托学校第46-48页
     ·精细表皮策略第48-53页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C楼第49-51页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学楼第51-52页
       ·元素周期表——香港中文大学联合理科实验楼第52-53页
     ·新旧之间第53-58页
       ·贾平凹文学艺术馆第53-56页
       ·同济大学图书馆改建第56-58页
 第2节 当代大学校园建筑设计的理念的整合第58-60页
第5章 中国传统书院建筑第60-67页
 第1节 中国传统书院的发展概述第60-61页
 第2节 中国传统书院的建筑特征第61-64页
     ·文人建筑的特征第61页
     ·建筑群体——礼乐相成第61-62页
     ·书院的功能第62-63页
     ·书院的选址第63页
     ·书院造型第63-64页
     ·意境创造第64页
 第3节 中国传统书院实例解读第64-66页
     ·洙四书院第64-65页
     ·尼山书院第65-66页
 小结第66-67页
第6章 中国传统书院空间语境构成要素的图解式转换第67-82页
 第1节 图解式转换第67-68页
     ·图解第67页
     ·图解与类型第67页
     ·图解与建构第67-68页
 第2节 中国传统书院空间语境构成要素的图解式转换第68-81页
     ·宏观语境图解转换第68-72页
       ·宏观的自然语境第68页
       ·当代中国大学的扩张第68-69页
       ·大学与城市第69-70页
       ·图解转换——法线复合第70-72页
     ·微观空间语境构成要素图解转换第72-81页
       ·包围与半包围第72-73页
       ·望境与问境第73-74页
       ·根据地第74-76页
       ·观行之间第76-77页
       ·深与引第77-78页
       ·藏与避第78页
       ·藏与露第78-79页
       ·游走逻辑第79-81页
 第3节 传统书院空间语境构成要素解析——对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筑发展的启示第81-82页
第7章 设计研究——2007UA创作奖概念设计国际竞赛第82-86页
 竞赛的主题第82页
 设计阐述第82-84页
 评委意见第84-85页
 文终结语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88页
附录一:引文出处第88-89页
附录二:表格目录第89-90页
附录三:图片目录第90-9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92-93页
致谢第93-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变分极限平衡法在土力学极值问题中的应用
下一篇:重归街道生活的设计策略及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