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架受碰撞载荷下CAE分析与安全性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概论 | 第8-21页 |
·绪言 | 第8-9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汽车被动安全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汽车碰撞损伤机理 | 第11-12页 |
·国内外汽车被动安全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汽车被动安全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汽车被动安全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汽车被动安全法规及NCAP | 第14-19页 |
·国外汽车碰撞安全法规 | 第14-16页 |
·新车抗撞性评价标准——NCAP | 第16-18页 |
·我国的新车被动安全评价方法 | 第18-19页 |
·课题来源及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9-20页 |
·课题来源 | 第1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2章 汽车碰撞仿真有限元基本理论和方法 | 第21-32页 |
·基本理论 | 第21-26页 |
·变形过程中质点的空间描述 | 第21-22页 |
·空间有限元离散 | 第22-23页 |
·碰撞过程中的非线性特性 | 第23-25页 |
·沙漏控制 | 第25-26页 |
·接触—碰撞界面算法 | 第26-28页 |
·软件介绍 | 第28-31页 |
·HyperWorks软件介绍 | 第28-29页 |
·PamCrash软件介绍 | 第29-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汽车车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刚度分析 | 第32-49页 |
·车辆有限元建模方法 | 第32-34页 |
·几何模型的简化与建立 | 第34-37页 |
·几何模型简化标准 | 第34-35页 |
·几何模型的转换与导入 | 第35-36页 |
·几何模型的抽取中面 | 第36-37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7-44页 |
·高质量网格的的研究 | 第37-39页 |
·孔特征高质量网格画法 | 第39-40页 |
·连接定义 | 第40-41页 |
·材料模型的建立 | 第41-43页 |
·完整的车架有限元模型 | 第43-44页 |
·车架扭转工况下和弯曲工况下的刚度CAE分析 | 第44-48页 |
·扭转工况下载荷约束分布 | 第44-45页 |
·扭转工况下的刚度CAE分析结果 | 第45-46页 |
·弯曲工况下载荷约束分布 | 第46-47页 |
·弯曲工况下的刚度CAE分析结果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车辆在碰撞载荷下的CAE分析 | 第49-60页 |
·整车网格模型的建立 | 第49-51页 |
·动力总成网格模型 | 第49页 |
·轮胎模型及悬架模型的建立 | 第49-50页 |
·车身网格模型的建立 | 第50-51页 |
·车辆碰撞有限元仿真过程参数设置与控制 | 第51-53页 |
·车辆的碰撞速度与方向 | 第51页 |
·碰撞中的接触 | 第51-53页 |
·沙漏模式的控制 | 第53页 |
·时间步长控制 | 第53页 |
·整车碰撞有限元模型 | 第53-54页 |
·车辆40%偏置碰撞计算机仿真结果分析 | 第54-59页 |
·汽车碰撞安全性加速度评价指标 | 第54-56页 |
·40%偏置正面碰撞计算机仿真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车架碰撞安全性改进设计 | 第60-70页 |
·车辆的理想碰撞标准 | 第60-61页 |
·吸能设计优化法 | 第61页 |
·陆风X6越野车车架吸能优化改进 | 第61-66页 |
·车架改进前后偏置碰撞计算机仿真结果对比 | 第66-69页 |
·改进前后车架偏置碰撞计算机仿真结果对比 | 第66-67页 |
·改进前后整车偏置碰撞计算机仿真结果对比 | 第67-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进一步工作方向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