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7-24页 |
1.1 大麦 | 第7-10页 |
1.1.1 大麦的起源与进化研究 | 第7-9页 |
1.1.1.1 东方起源学说 | 第8页 |
1.1.1.2 近东起源学说 | 第8-9页 |
1.1.1.3 两系起源学说 | 第9页 |
1.1.2 大麦的遗传、驯化 | 第9-10页 |
1.1.3 大麦遗传多样性的丢失 | 第10页 |
1.2 野生大麦 | 第10-14页 |
1.2.1 野生大麦概况 | 第10-11页 |
1.2.2 野生大麦的遗传多样性 | 第11页 |
1.2.3 野生大麦遗传多样性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4 野生大麦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2.4.1 形态学标记 | 第12-13页 |
1.2.4.2 细胞学标记 | 第13页 |
1.2.4.3 生化标记 | 第13-14页 |
1.2.4.4 分子标记 | 第14页 |
1.3 DNA分子标记在大麦中的应用 | 第14-17页 |
1.3.1 RFLP | 第14-15页 |
1.3.2 RAPD | 第15-16页 |
1.3.3 AFLP | 第16页 |
1.3.4 CAPS | 第16-17页 |
1.3.5 SNP | 第17页 |
1.4 SSR概述 | 第17-21页 |
1.4.1 SSR标记特点 | 第18页 |
1.4.2 SSR引物 | 第18-19页 |
1.4.3 SSR标记在大麦遗传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4.3.1 构建遗传图谱 | 第19页 |
1.4.3.2 分子标记辅助筛选 | 第19页 |
1.4.3.3 基因定位 | 第19-20页 |
1.4.3.4 评估大麦种质的多样性 | 第20-21页 |
1.5 研究背景 | 第21页 |
1.6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1-24页 |
1.6.1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7页 |
2.1.1 以色列野生大麦群体 | 第24-26页 |
2.1.2 约旦野生大麦群体 | 第26-27页 |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7-28页 |
2.3 引物筛选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8-30页 |
2.3.1 DNA提取 | 第28-29页 |
2.3.2 SSR-PCR扩增体系 | 第29页 |
2.3.3 筛选引物 | 第29页 |
2.3.4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9-30页 |
2.3.5 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 | 第30页 |
2.3.5.1 PAGE凝胶体系 | 第30页 |
2.3.5.2 PAGE电泳及银染分析 | 第30页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结果分析 | 第31-47页 |
3.1 SSR引物的筛选 | 第31-35页 |
3.1.1 琼脂糖电泳初筛 | 第31-32页 |
3.1.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确定引物及等位基因数 | 第32-35页 |
3.2 以色列野生大麦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5-44页 |
3.2.1 多态性及多态性信息含量分析 | 第35-38页 |
3.2.2 聚类分析 | 第38-41页 |
3.2.3 遗传结构分析 | 第41-42页 |
3.2.4 主坐标分析 | 第42页 |
3.2.5 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相似性 | 第42-44页 |
3.3 约旦野生大麦验证多态性 | 第44-47页 |
3.3.1 多态性及多态性信息含量分析 | 第44-45页 |
3.3.2 聚类分析 | 第45-47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7-53页 |
4.1 讨论 | 第47-51页 |
4.1.1 分子标记的筛选 | 第47页 |
4.1.2 SSR引物及退火温度的筛选 | 第47-48页 |
4.1.3 SSR技术对野生大麦遗传多样性的评价 | 第48-49页 |
4.1.4 野生大麦遗传结构分析 | 第49页 |
4.1.5 大麦遗传结构及环境适应性 | 第49-50页 |
4.1.6 地理起源对大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50-51页 |
4.2 结论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