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25页 |
·枪炮设计中的主要矛盾及其传统解决方法 | 第12-14页 |
·国内外各种无后坐/低后坐武器概述 | 第14-19页 |
·膨胀波火炮武器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19-20页 |
·膨胀波火炮的结构特点及发射过程 | 第19-20页 |
·膨胀波火炮的性能优势和工程开发中待解决的问题 | 第20页 |
·膨胀波火炮武器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20-23页 |
·国外工程发展现状 | 第20-22页 |
·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3页 |
·本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2 膨胀波火炮均相流内弹道模型数值模拟 | 第25-55页 |
·引言 | 第25-26页 |
·膨胀波火炮发射过程均相流内弹道模型的建立 | 第26-27页 |
·物理模型 | 第26页 |
·数学模型 | 第26-27页 |
·膨胀波火炮发射过程均相流模型的数值计算方法 | 第27-40页 |
·计算格式 | 第27-35页 |
·稳定性条件 | 第35页 |
·初始条件 | 第35-36页 |
·边界条件 | 第36-38页 |
·发射过程中炮身受力情况 | 第38-39页 |
·数值计算中一些问题的技术处理 | 第39-40页 |
·发射过程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0-48页 |
·数值仿真计算实例 | 第40-41页 |
·关键参数——弹膛打开时间的确定 | 第41-42页 |
·膛内膨胀波传播情况 | 第42-43页 |
·发射过程分析 | 第43-46页 |
·减后坐作用及效率 | 第46-48页 |
·膨胀波火炮与无坐力炮内弹道过程的对比 | 第48-49页 |
·本章研究结果与国外研究成果的对比 | 第49-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本章主要工作 | 第53-54页 |
·本章主要结论 | 第54-55页 |
3 膨胀波火炮两相流内弹道模型数值模拟 | 第55-88页 |
·引言 | 第55页 |
·膨胀波火炮发射过程一维两相流内弹道模型 | 第55-59页 |
·物理模型 | 第55页 |
·数学模型 | 第55-59页 |
·膨胀波火炮发射过程一维两相流模型的数值计算方法 | 第59-63页 |
·计算格式 | 第59-60页 |
·稳定性条件 | 第60页 |
·初始条件 | 第60页 |
·边界条件 | 第60-62页 |
·发射过程中炮身受力情况 | 第62-63页 |
·人工粘性项 | 第63页 |
·一维两相流模型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3-67页 |
·弹丸速度和膛压变化情况 | 第63-64页 |
·内弹道特征量沿膛轴分布情况 | 第64-67页 |
·膨胀波火炮发射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67-71页 |
·弹膛打开时间 | 第67-68页 |
·调节膨胀波火炮初速与射速的新方案 | 第68页 |
·装填条件 | 第68-70页 |
·尾喷管结构参数 | 第70-71页 |
·膨胀波火炮发射过程二维轴对称两相流内弹道数学模型 | 第71-73页 |
·基本假设 | 第71页 |
·基本方程 | 第71-73页 |
·辅助方程 | 第73页 |
·膨胀波火炮发射过程二维两相流模型数值计算方法 | 第73-80页 |
·坐标变换 | 第73-76页 |
·差分格式 | 第76页 |
·稳定性条件 | 第76页 |
·人工粘性项 | 第76-77页 |
·Shumann滤波 | 第77页 |
·定解条件 | 第77-80页 |
·二维两相流模型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80-86页 |
·膛内流场状态参量中4个标量的分布情况变化过程 | 第80-84页 |
·气相速度和固相速度的分布情况变化过程 | 第84-86页 |
·本章小节 | 第86-88页 |
·本章主要工作 | 第86-87页 |
·本章主要结论 | 第87-88页 |
4 喷气反推式低后坐枪炮内弹道机理研究 | 第88-113页 |
·引言 | 第88页 |
·喷气反推式低后坐枪炮发射过程一维均相流内弹道模型 | 第88-91页 |
·喷气反推式低后坐枪炮概念的提出 | 第88-89页 |
·发射过程数学模型 | 第89-91页 |
·一维均相流模型的计算方法 | 第91-95页 |
·计算格式 | 第91页 |
·稳定性条件 | 第91页 |
·初始条件 | 第91-92页 |
·边界条件 | 第92-95页 |
·喷气反推式低后坐枪炮发射过程一维两相流内弹道模型 | 第95-97页 |
·基本假设 | 第95页 |
·基本方程 | 第95-97页 |
·一维两相流模型的计算方法 | 第97-98页 |
·计算格式 | 第97页 |
·定解条件及枪/炮身受力情况 | 第97-98页 |
·均相流模型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98-101页 |
·数值仿真计算实例 | 第98-99页 |
·膛压与初速变化情况 | 第99-100页 |
·发射过程中火药气体外喷情况 | 第100-101页 |
·两相流模型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01-109页 |
·膛压与初速变化情况 | 第101-102页 |
·流场状态参量分布情况 | 第102-105页 |
·减后坐效能分析 | 第105-106页 |
·喷气反推式低后坐枪炮发射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106-109页 |
·枪炮初速与后坐冲量相关问题的考察 | 第109-111页 |
·喷气反推式低后坐枪炮保持初速不减的技术措施 | 第109-110页 |
·开发喷气反推式低后坐枪炮类型武器的意义 | 第110-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本章主要工作 | 第111页 |
·本章主要结论 | 第111-113页 |
5 喷孔前置式膨胀波枪炮内弹道机理研究 | 第113-134页 |
·引言 | 第113页 |
·喷孔前置式膨胀波枪炮概念的提出 | 第113-114页 |
·喷孔前置式膨胀波枪炮发射过程一维均相流内弹道模型 | 第114-117页 |
·物理模型 | 第114页 |
·数学模型 | 第114-115页 |
·数值计算方法 | 第115-116页 |
·发射过程中枪/炮身受力情况 | 第116-117页 |
·喷孔前置式膨胀波枪炮发射过程一维两相流内弹道模型 | 第117-118页 |
·数学模型 | 第117-118页 |
·数值计算方法 | 第118页 |
·均相流模型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18-123页 |
·数值仿真计算实例 | 第118-119页 |
·关键参数——导气管完全打开时刻的确定 | 第119页 |
·膛内膨胀波传播情况 | 第119-121页 |
·内弹道特征量变化情况 | 第121-122页 |
·发射过程中火药气体外喷情况 | 第122-123页 |
·两相流模型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23-132页 |
·膛压与初速变化情况 | 第123页 |
·流场状态参量分布情况 | 第123-127页 |
·减后坐效能分析 | 第127-128页 |
·喷孔前置式膨胀波枪炮发射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128-132页 |
·本章小节 | 第132-134页 |
·本章主要工作 | 第132页 |
·本章主要结论 | 第132-134页 |
6 喷气反推式低后坐发射原理和喷孔前置式膨胀波发射原理实验研究 | 第134-152页 |
·引言 | 第134-135页 |
·实验总体安排 | 第135-137页 |
·测试对象 | 第135页 |
·测试系统的组成 | 第135-137页 |
·实验枪的设计 | 第137-142页 |
·原型枪的改装 | 第137-138页 |
·实验目的有关问题的讨论 | 第138页 |
·喷气反推式低后坐实验枪设计 | 第138-140页 |
·喷孔前置式膨胀波实验枪设计 | 第140-142页 |
·实验原理和方法 | 第142-146页 |
·高速摄像原理与方法 | 第142-144页 |
·图像检测原理与方法 | 第144页 |
·弹丸初速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 第144-145页 |
·膛压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 第145-146页 |
·后坐力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 第146页 |
·实验结果 | 第146-149页 |
·未装导气装置的实验枪测量结果 | 第146页 |
·喷气反推式低后坐实验枪测量结果 | 第146-148页 |
·喷孔前置式膨胀波实验枪测量结果 | 第148-149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49-150页 |
·未装导气装置的实验枪测量结果分析 | 第149页 |
·喷气反推式低后坐实验枪测量结果分析 | 第149-150页 |
·喷孔前置式膨胀波实验枪测量结果分析 | 第150页 |
·本章小结 | 第150-152页 |
·本章主要工作 | 第150-151页 |
·本章主要结论 | 第151-152页 |
7 结束语 | 第152-156页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52页 |
·不同发射原理的枪炮武器间的性能比较 | 第152-154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54页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54-156页 |
致谢 | 第156-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4页 |
附录1:主要符号说明 | 第164-166页 |
附录2: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清单 | 第166-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