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致病性差异及其相关基因的分析

中文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3页
 1 青枯雷尔氏菌特性第14-16页
   ·形态特征第14页
   ·分子检测第14-15页
   ·对植物的侵染过程第15-16页
 2 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性的分子机制第16-21页
   ·致病性基因第16-17页
     ·hrp基因及其分泌系统第16-17页
     ·dsp基因第17页
   ·毒性基因及其分泌系统第17-20页
     ·毒性基因第18-19页
     ·Ⅱ型分泌系统第19-20页
   ·无毒基因第20-21页
 3 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基因的调控网络第21-22页
 4 研究目的及创新性第22-23页
第二章 青枯雷尔氏菌的致病性检测第23-35页
 1 前言第23页
 2 材料和方法第23-27页
   ·材料第23-25页
   ·方法第25-2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7-34页
   ·不同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的形态鉴定第27-28页
   ·不同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的分子鉴定第28-30页
   ·不同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弱化指数测定第30-33页
   ·不同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性不同梯度检测第33-34页
   ·不同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性检测第34页
 4 讨论第34-35页
第三章 青枯雷尔氏菌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5-46页
 1 前言第35-36页
 2 材料和方法第36-38页
   ·材料第36页
   ·方法第36-38页
 3 结果第38-44页
   ·不同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 BOX-PCR 多态性分析第38-39页
   ·不同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 REP-PCR 多态性分析第39-40页
   ·不同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的分子多态性分析第40-43页
   ·不同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地理特性分子多态性分析第43页
   ·不同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寄主特性分子多态性分析第43-44页
 4 讨论第44-46页
第四章 青枯雷尔氏菌的致病相关基因检测第46-90页
 1 前言第46-47页
 2 材料和方法第47-53页
   ·材料第47-48页
   ·方法第48-5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3-88页
   ·不同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 hrp 基因簇检测第53-56页
     ·hrpB 和 hrpC 基因检测第53-54页
     ·hrpV-hrpU-hrpT-hrpQ 基因检测第54-55页
     ·hrp O 和 hrp N 基因检测第55-56页
   ·不同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 phcA 基因检测第56-65页
     ·phcA 基因扩增第56-57页
     ·phcA 基因分析第57-58页
     ·插入序列分析第58-60页
     ·插入序列 ISRso21 分布第60-61页
     ·IS 序列插入位点的验证第61-65页
   ·不同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弱致病性菌株特异性获得相关基因检测第65-79页
     ·特异性获得相关基因筛选第65-66页
     ·特异性获得相关基因 PCR 程序摸索第66-67页
     ·弱致病性菌株特异性获得相关基因检测第67-79页
   ·不同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性相关基因综合分析第79-88页
     ·相关基因分析第79-86页
     ·弱化指数、致病性检测和致病性相关基因检测综合分析第86-87页
     ·典型代表菌株致病性相关基因图谱条带分析第87-88页
 4 讨论第88-90页
第五章 青枯雷尔氏菌的生理生化测定第90-100页
 1 前言第90页
 2 材料和方法第90-92页
   ·材料第90页
   ·方法第90-9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92-98页
   ·不同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菌株生产曲线测定第92-93页
   ·不同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菌株紫外扫描第93-95页
   ·不同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胞外蛋白的差异分析第95-98页
 4 讨论第98-10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0-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10页
附录第110-118页
个人简历第118-122页
致谢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在芦笋上的残留消解动态研究
下一篇: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击倒抗性基因频率的龄期、季节及地方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