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SP的永磁同步电机伺服控制系统研发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7页 |
| ·伺服系统的发展历程 | 第12-13页 |
| ·交流伺服系统的分类 | 第13页 |
| ·交流伺服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 ·交流伺服系统的发展趋势 | 第15-17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永磁同步电机及其控制方法研究 | 第18-36页 |
| ·永磁同步电机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 | 第18-19页 |
| ·基本构成 | 第18页 |
| ·工作原理 | 第18-19页 |
|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19-22页 |
| ·永磁同步电机的坐标变换 | 第19-20页 |
| ·永磁同步电机在dq 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第20-22页 |
|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 | 第22-23页 |
| ·矢量控制基本原理 | 第22页 |
|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方法 | 第22-23页 |
| ·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 | 第23-32页 |
| ·三相电压表达式 | 第24-25页 |
| ·静态功率桥的应用 | 第25页 |
| ·三相电压在 αβ 坐标系下的表达式 | 第25-27页 |
| ·参考电压空间矢量的合成 | 第27-29页 |
| ·扇区的判断 | 第29-30页 |
|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的实现 | 第30-32页 |
| ·自适应反步控制器设计 | 第32-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 第36-44页 |
| ·MATLAB/Simulink 简介 | 第36页 |
|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控制方案 | 第36-37页 |
| ·SVPWM 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 第37-40页 |
| ·SVPWM 控制系统仿真模型 | 第37-39页 |
| ·仿真结果 | 第39-40页 |
| ·自适应反步控制器仿真研究 | 第40-43页 |
| ·自适应反步控制系统仿真模型 | 第40-41页 |
| ·仿真结果 | 第41-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伺服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第44-53页 |
| ·硬件系统的总体结构 | 第44页 |
| ·DSP 控制板 | 第44-47页 |
| ·DSP 控制核心 | 第45-46页 |
| ·DSP 外围电路 | 第46-47页 |
| ·功率驱动板 | 第47-52页 |
| ·逆变器主电路 | 第47-49页 |
| ·电压/电流检测及保护电路 | 第49-50页 |
| ·位置/速度检测电路 | 第50-51页 |
| ·刹车控制电路 | 第51页 |
| ·辅助电源系统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伺服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第53-69页 |
| ·软件开发环境简介 | 第53-55页 |
| ·CodeWarrior IDE | 第53-54页 |
| ·Processor Expert 软件开发包 | 第54-55页 |
| ·DSP56F8346 主要功能模块简介 | 第55-60页 |
| ·模数转换模块(ADC) | 第55-56页 |
| ·通用输入输出口模块(GPIO) | 第56页 |
| ·脉宽调制模块(PWM) | 第56-58页 |
| ·积分解码器模块(DEC) | 第58页 |
| ·串行通讯接口模块(SCI) | 第58-59页 |
| ·四通道定时器模块(TMR) | 第59-60页 |
| ·控制系统的软件实现 | 第60-68页 |
| ·主程序模块 | 第60-61页 |
| ·模数转换中断模块 | 第61-64页 |
| ·定时器中断模块 | 第64-68页 |
| ·PWM 错误中断模块 | 第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六章 系统实验与结果 | 第69-73页 |
| ·系统实验设计 | 第69页 |
| ·系统实验 | 第69-72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 ·对本文工作的总结 | 第73页 |
| ·对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