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导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刑事和解本体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刑事和解概念解析 | 第10-13页 |
一、刑事和解的定义 | 第10-11页 |
二、刑事和解的特征 | 第11-12页 |
三、刑事和解对传统观念的冲击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刑事和解的产生与发展 | 第13-17页 |
一、社会背景 | 第13-15页 |
二、刑事和解的产生和发展 | 第15-17页 |
第三节 西方刑事和解的主要模式 | 第17-20页 |
一、社区调停模式 | 第18页 |
二、转处模式 | 第18-19页 |
三、替代模式 | 第19页 |
四、司法模式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刑事和解价值论 | 第20-28页 |
第一节 刑事和解的积极价值 | 第20-25页 |
一、公正价值 | 第20-21页 |
二、效率价值 | 第21-23页 |
三、谦抑价值 | 第23-24页 |
四、和谐价值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刑事和解的价值瑕疵及其补救 | 第25-28页 |
一、刑事和解的价值瑕疵 | 第25-26页 |
二、价值瑕疵的补救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刑事和解基础论 | 第28-35页 |
第一节 构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8-30页 |
一、传统文化基础 | 第28页 |
二、刑事政策基础 | 第28-29页 |
三、刑事制度基础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构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实践基础 | 第30-35页 |
一、实践历程——年轻但蓬勃发展 | 第30-32页 |
二、具体做法——共性中的不同模式 | 第32-33页 |
三、存在问题——“非典型化”及关键内容的不一致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刑事和解实践论 | 第35-43页 |
第一节 模式选择——由人民调解组织担任调停人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案件类型——有明确被害人、人身危险性较小的轻罪案件 | 第36-38页 |
第三节 和解流程——将对审判效率的影响降到最低 | 第38-40页 |
第四节 法律后果——部分承认被害人的刑事处罚权 | 第40-41页 |
第五节 余论——对立法的建议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