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山茱萸的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药用历史 | 第10-11页 |
·资源分布 | 第11页 |
·山茱萸种质资源研究 | 第11-12页 |
·山茱萸资源现状 | 第12页 |
·山茱萸资源利用现状 | 第12-13页 |
·分子标记及其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 第13-18页 |
·分子标记介绍 | 第13-16页 |
·ISSR分子标记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选择分子标记的标准 | 第18页 |
·山茱萸种质资源标准数据制定的原则和意义 | 第18-20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意义 | 第20-22页 |
第2章 山茱萸资源野外调查研究 | 第22-33页 |
·山茱萸资源考察 | 第22页 |
·考查内容 | 第22页 |
·考察方法 | 第22页 |
·山茱萸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 第22-24页 |
·山茱萸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制定原则和标准 | 第22-23页 |
·山茱萸种质资源数据标准制定原则和标准 | 第23-24页 |
·山茱萸种质资源数据标准表 | 第24页 |
·调查结果 | 第24-30页 |
·山茱萸资源类型 | 第24-26页 |
·山茱萸资源产量 | 第26-28页 |
·山茱萸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山茱萸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 第30-33页 |
第3章 山茱萸种质资源形态性状变异分析 | 第33-44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33页 |
·材料 | 第33页 |
·仪器 | 第33页 |
·研究方法 | 第33-38页 |
·数据测量 | 第33页 |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形态聚类分析 | 第33-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山茱萸种实性状变异分析 | 第38页 |
·山茱萸种实性状之间相关性分析 | 第38-41页 |
·山茱萸形态聚类分析 | 第41-42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42-43页 |
·讨论 | 第43-44页 |
第4章 山茱萸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44-56页 |
·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44-45页 |
·材料 | 第44页 |
·试剂 | 第44页 |
·仪器 | 第44-45页 |
·研究方法 | 第45-47页 |
·山茱萸总DNA的提取 | 第45页 |
·DNA纯度的检测 | 第45-46页 |
·山茱萸ISSR-PCR体系的建立 | 第46-47页 |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第47-48页 |
·谱带记录 | 第47页 |
·聚类分析 | 第47-48页 |
·多态性分析 | 第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山茱萸基因组DAN的提取及纯度检测 | 第48页 |
·山茱萸ISSR-PCR体系的优化及引物筛选 | 第48-50页 |
·ISSR多态性分析 | 第50-51页 |
·遗传相似性评价 | 第51-52页 |
·聚类分析 | 第52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52页 |
·讨论 | 第52-56页 |
·山茱萸ISSR-PCR体系优化 | 第52-53页 |
·山茱萸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 第53-56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附录 | 第65-78页 |
附录1 | 第65-67页 |
附录2 | 第67-75页 |
附录3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