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5页 |
·丹参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药用历史 | 第9页 |
·丹参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丹参种质资源标准数据制定原则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丹参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丹参有效成分的定量测定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分子标记介绍 | 第17-19页 |
·ISSR分子标记概述 | 第19-22页 |
·抗氧化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丹参种质资源调查与评价研究 | 第25-39页 |
·种质资源收集调查内容及方法 | 第25-26页 |
·收集调查内容 | 第25页 |
·收集调查方法 | 第25页 |
·种植与考察 | 第25页 |
·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25-26页 |
·丹参生态学及生物学特征 | 第26-28页 |
·丹参分布状况 | 第26页 |
·丹参分布区的生态环境 | 第26页 |
·丹参生物学特点 | 第26-28页 |
·丹参种质资源数据标准制定原则和标准 | 第28-29页 |
·丹参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制定的原则和方法 | 第28-29页 |
·丹参种质资源数据标准制定的原则和方法 | 第29页 |
·丹参种质资源数据标准表 | 第29页 |
·调查结果 | 第29-39页 |
·不同种质丹参生物学性状比较 | 第29-30页 |
·不同种质丹参的农艺学比较 | 第30页 |
·不同种质丹参的主要有效成分含量比较 | 第30-31页 |
·各数据指标基本统计量分析 | 第31页 |
·不同丹参种质性状与含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1-33页 |
·不同种质丹参的综合评价及初步品种选育 | 第33-39页 |
第三章 丹参种质资源分子标记研究 | 第39-52页 |
·供试材料 | 第39页 |
·植物材料 | 第39页 |
·试剂 | 第39页 |
·仪器 | 第39页 |
·研究方法 | 第39-43页 |
·丹参总DNA的提取 | 第39-41页 |
·DNA纯度的检测 | 第41页 |
·丹参ISSR-PCR体系的建立 | 第41-43页 |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第43页 |
·谱带记录 | 第43页 |
·聚类分析 | 第43页 |
·多样性分析 | 第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丹参基因组DAN的提取及纯度检测 | 第43-44页 |
·丹参ISSR-PCR体系的优化 | 第44-46页 |
·ISSR多态性分析 | 第46页 |
·聚类分析 | 第46-48页 |
·讨论 | 第48-52页 |
第四章 丹参提取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52-6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2-54页 |
·材料 | 第52页 |
·化学试剂 | 第52页 |
·材料提取 | 第52页 |
·总酚含量测定 | 第52页 |
·总黄酮含量测定 | 第52-53页 |
·主要水溶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53页 |
·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53-54页 |
·DNA损伤活性保护 | 第54页 |
·数据分析 | 第54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54-60页 |
·总酚和总黄酮含量 | 第54-55页 |
·HPLC分析 | 第55页 |
·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 | 第55-57页 |
·DNA损伤保护效果 | 第57页 |
·酚酸类成分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 | 第57-60页 |
·总结 | 第60-6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附录 | 第73-93页 |
附录1 | 第73-75页 |
附录2 | 第75-84页 |
附录3 | 第84-86页 |
附录4 | 第86-91页 |
附录5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