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研究的缘起 | 第11-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 | 第12-14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7页 |
·业主自治 | 第14页 |
·市民社会 | 第14-15页 |
·合法性 | 第15-16页 |
·政府职能 | 第16-17页 |
·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城市社区治理方面的研究 | 第17页 |
·社区业主自治方面的研究 | 第17-18页 |
·居民自治组织合法性方面的研究 | 第18-19页 |
·政府在社区居民自治中的地位与作用方面的研究 | 第19页 |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9-22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2 城市社区治理沿革及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城市社区治理沿革 | 第22-23页 |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制管理体制 | 第22页 |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区制管理体制 | 第22-23页 |
·业主自治模式的出现 | 第23页 |
·业主自治模式的发展现状 | 第23页 |
·城市社区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市民社会理论 | 第23-24页 |
·治理理论与社区治理 | 第24-25页 |
·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5-27页 |
3 从积极参与到废然而返:N市S小区业委会的自发改选历程及分析 | 第27-36页 |
·自发改选的动因分析 | 第27-29页 |
·会鱼庄事件 | 第27-28页 |
·通信费事件 | 第28-29页 |
·花坛维修事件 | 第29页 |
·业主自治意识的觉醒 | 第29页 |
·新业委会诞生 | 第29-33页 |
·业主报名:隐现精英治理 | 第29-31页 |
·网上论坛:新时期新特色 | 第31-32页 |
·略有瑕疵:程序基本规范 | 第32-33页 |
·新老业委会双缺位 | 第33-36页 |
·无法回避的组织合法性:新业委会的合法之路 | 第33页 |
·妙招没治本:《法治现场》报道改选 | 第33-34页 |
·业委两不管,物业人何在:宣告失败 | 第34-36页 |
4 业主自治难以产出的原因分析 | 第36-40页 |
·多元因素导致的市民社会发育不成熟 | 第36页 |
·政府角色定位偏差:"缺位"与"越位"并存 | 第36-37页 |
·公众参与水平低:数量不够与质量不高 | 第37页 |
·业委会"合法化"的困境:谋求"实质合法"重于"形式合法" | 第37-38页 |
·权力下放的怪圈:放权——无法驾驭——收回 | 第38页 |
·监督机制不健全 | 第38-40页 |
5 社区善治之路:社区业主自治的对策与建议 | 第40-49页 |
·借鉴成功治理模式的共性因素 | 第40-42页 |
·上海模式之政府主导 | 第40页 |
·沈阳模式之社区主导 | 第40-41页 |
·江汉模式之合作治理 | 第41页 |
·成功治理模式的共性因素 | 第41-42页 |
·权力不该缺位 | 第42-45页 |
·基层权力不能完全退出"社会"领域 | 第43-44页 |
·政府与业委会角色的重新定位: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 | 第44页 |
·健全制度环境 | 第44-45页 |
·走出怪圈(自治失败——政府主导——依赖政府) | 第45-49页 |
·必须付出的代价:自治失败不可怕 | 第45页 |
·大众传媒:不可或缺的参与主体 | 第45-46页 |
·明确治理主体:业主自治积极性的调动与保护 | 第46页 |
·发展社区NGO:培育业主自治能力 | 第46-48页 |
·法外调节:基层党组织介入业主自治的现实性 | 第48-49页 |
6 结语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