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让与担保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让与担保概述 | 第13-19页 |
一、让与担保的定义 | 第13-14页 |
二、让与担保的发展轨迹 | 第14页 |
三、让与担保的特点 | 第14-16页 |
四、让与担保的社会作用 | 第16-17页 |
五、让与担保在实践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让与担保的性质 | 第19-25页 |
一、所有权构成说 | 第19-20页 |
二、担保权构成说 | 第20-22页 |
三、德国、同本在让与担保法律构成问题上的主流立场 | 第22-23页 |
(一)德国 | 第22-23页 |
(二)日本 | 第23页 |
四、我国大陆地区学界、实务界对让与担保性质的界定 | 第23页 |
五、总结 | 第23-25页 |
第三章、让与担保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其完善 | 第25-31页 |
一、让与担保有效性的捍卫 | 第25-28页 |
(一)违反意思表示真实要求的质疑及其平定 | 第25-26页 |
(二)违反流质契约之禁止的责难及其平息 | 第26-27页 |
(三)物权法定主义违反的责难及其消弭 | 第27-28页 |
二、让与担保的缺陷及弥补 | 第28-31页 |
(一)概述 | 第28-29页 |
(二)动产让与担保的公示 | 第29页 |
(三)特殊财产权益让与担保的公示 | 第29页 |
(四)总结 | 第29-31页 |
第四章、让与担保何去何从 | 第31-38页 |
一、按揭担保 | 第31-33页 |
(一)传统按揭 | 第31-32页 |
(二)1925年财产法改造后的按揭 | 第32页 |
(三)我国大陆地区按揭担保 | 第32-33页 |
(四)统一让与担保制度设想的否定 | 第33页 |
二、让与担保不为中国物权法典认领的原因 | 第33-34页 |
(一)理论准备不足 | 第33页 |
(二)让与担保个性太强,难以融入既有物权法体系 | 第33-34页 |
(三)国外做法及其经验教训的影响 | 第34页 |
(四)维护法典相对稳定性的需要 | 第34页 |
三、让与担保何去何从 | 第34-38页 |
(一)反对让与担保入法典者的思路 | 第34-35页 |
1、创设民事特别法安放之的思路 | 第34-35页 |
2、债权法吸纳之的思路 | 第35页 |
3、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对其进行规制的思路 | 第35页 |
(二)个人观点 | 第35-38页 |
1、以最高法院发布司法解释的形式确立让与担保制度 | 第35-36页 |
2、以梁版物权法建议稿有关规定作为司法解释的基础 | 第36页 |
3、让与担保必须的取舍 | 第36-38页 |
第五章、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