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历史、现状 | 第13-16页 |
·道路生态学的起源和发展 | 第14页 |
·景观生态学的兴起对道路生态学研究的影响 | 第14-15页 |
·道路生态学研究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 第15页 |
·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原则、思路与方法 | 第16-21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6-17页 |
·本文研究的原则 | 第17-19页 |
·本文研究的思路 | 第19页 |
·本文研究的方法 | 第19-21页 |
第2章 山区公路土地利用后评价 | 第21-39页 |
·概述 | 第21-24页 |
·我国的土地(耕地)现状 | 第21-23页 |
·土地利用的相关概念 | 第23页 |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用地量的确定 | 第23-24页 |
·山区公路土地利用后评价的内容 | 第24-27页 |
·线路标准对占用土地的影响的后评价的内容 | 第24-25页 |
·线路的技术指标对占用土地的影响的后评价内容 | 第25-26页 |
·线路的空间布局对占用土地的影响的后评价内容 | 第26页 |
·线路的通过方式对占用土地的影响的后评价内容 | 第26-27页 |
·山区公路土地利用后评价指标体系 | 第27页 |
·山区公路土地利用后评价方法 | 第27-36页 |
·线路标准对占用土地的影响的后评价方法 | 第27-30页 |
·线路的技术指标对占用土地的影响的后评价方法 | 第30-33页 |
·线路的空间布局及定线对占用土地的影响的后评价方法 | 第33-36页 |
·线路的通过方式对占用土地的影响的后评价方法 | 第36页 |
·山区公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措施 | 第36-39页 |
·在项目立项和可行性研究阶段 | 第36-37页 |
·工程设计阶段 | 第37-38页 |
·工程施工阶段 | 第38-39页 |
第3章 山区公路环境影响评价 | 第39-60页 |
·概述 | 第39-44页 |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第39-40页 |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概念 | 第40页 |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制度 | 第40-42页 |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 第42-43页 |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书的内容 | 第43-44页 |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内容 | 第44-47页 |
·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后评价 | 第44-45页 |
·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后评价 | 第45-47页 |
·对美学环境影响的后评价 | 第47页 |
·对环保管理水平及治理效果的后评价 | 第47页 |
·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第47页 |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 | 第47-55页 |
·自然环境影响后评价方法与模型 | 第49-53页 |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 第53-55页 |
·山区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 | 第55-60页 |
·控制与防治的基本措施 | 第55-56页 |
·控制与防治的具体措施 | 第56-60页 |
第4章 昭通—待补高速公路土地利用与环境效果后评价 | 第60-92页 |
·项目概况 | 第60-62页 |
·沿线地形、地貌 | 第60页 |
·沿线水系、气象 | 第60-61页 |
·沿线的地质构造 | 第61页 |
·沿线的地震情况 | 第61-62页 |
·项目基础资料 | 第62-67页 |
·路线的总体走向情况 | 第62-63页 |
·设计标准 | 第63页 |
·任务依据 | 第63-64页 |
·全线总体工程量及其投资估算情况 | 第64页 |
·项目交通量分布状况 | 第64-65页 |
·主要技术标准 | 第65-66页 |
·总体设计原则 | 第66-67页 |
·项目土地利用后评价 | 第67-72页 |
·路网评价 | 第67-68页 |
·路线占地情况 | 第68页 |
·线路的地基、交叉方案的占地情况 | 第68-69页 |
·交叉工程设置情况 | 第69-70页 |
·主要技术指标的采用情况 | 第70页 |
·路基的填挖方情况 | 第70-71页 |
·取土、弃土节地措施 | 第71-72页 |
·项目环境效果后评价 | 第72-92页 |
·高速公路污染源的界定及主要污染类型 | 第72页 |
·昭通至待补高速公路噪声分析 | 第72-81页 |
·昭待高速公路大气污染规律研究 | 第81-86页 |
·项目的水保、环保情况 | 第86-90页 |
·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 第90页 |
·保护措施与对策 | 第90-9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92-93页 |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