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地方城市经济论文

四川省城市化与产业协调发展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21页
1. 导言第21-41页
   ·选题背景第21-27页
     ·研究的区域社会背景第22-23页
     ·研究的区域产业经济背景第23-24页
     ·研究的政策背景第24-25页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四川省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第25-27页
   ·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第27-30页
     ·丰富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理论第27页
     ·拓展区域工业发展理论第27-28页
     ·拓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范围第28页
     ·丰富西部大开发的基本理论第28-29页
     ·力求为四川省工业强省政策提供思路借鉴第29-30页
   ·研究的内容、结构安排、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30-41页
     ·研究内容第30-34页
     ·研究结构安排第34-36页
     ·研究方法第36-37页
     ·研究的创新点第37-41页
2. 城市化与产业协调发展基础理论第41-76页
   ·传统的城市化理论第43-47页
     ·城市化的内涵第43-44页
     ·城市化的经济特征第44-45页
     ·城市化的量度指标第45-46页
     ·城市化进程的规律性第46-47页
   ·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的协调关系第47-61页
     ·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的基本协调关系表述第47-52页
     ·城市化不同阶段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第52-54页
     ·城市化过程与产业演进过程在不同阶段的协调关系第54-57页
     ·从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角度看城市化的基本类型第57-60页
     ·重要启示第60-61页
   ·城市化与产业协调发展和演进的过程描述第61-66页
     ·产业发展对城市化作用的一般过程第61-62页
     ·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动态特征第62-65页
     ·城市化与产业协调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动态演进的规律第65-66页
   ·城市化发展的阶段与工业化协调配合的几个理论第66-74页
     ·工业化的涵义及工业化进程的有关经济理论第67-72页
     ·国内学者的研究综述第72-74页
 本章小结第74-76页
3. 基于空间视角的城市与产业协调发展理论第76-115页
   ·区域工业协调发展的传统理论框架第77-91页
     ·古典的城市与产业空间协调发展理论第77-82页
     ·基于产业空间组织结构演化的城市与产业协调发展理论第82-88页
     ·基于空间产业发展差异性的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第88-91页
     ·区域工业协调发展理论的简单总结第91页
   ·城市群空间经济学的城市化与产业协调发展理论第91-108页
     ·国外学者对城市群空间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成果综述第91-95页
     ·空间经济学对城市和产业发展相互关系研究的主要成果第95-100页
     ·城市群空间经济理论在我国的发展第100-107页
     ·空间经济学对城市与产业协调发展研究成果的简单总结第107-108页
   ·基于空间区域分工的城市化与产业协调发展模型第108-114页
     ·区域产业分工与城市发展的一般关系第108-111页
     ·城市群区域城市体系空间等级确定的产业分工模型第111-113页
     ·模型的空间经济含义第113-114页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4. 四川省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的现状第115-145页
   ·川渝经济区内四川省城市化现状第115-127页
     ·城市经济区域划分第115-119页
     ·川渝城市群体系下的四川省城市化发展的协调性第119-121页
     ·四川省内各次区域城市化发展的不协调状况第121-126页
     ·城市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第126-127页
   ·川渝经济区下的四川省产业发展现状第127-133页
     ·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川渝产业结构变动分析第127-128页
     ·四川省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性与全国的比较第128-129页
     ·四川省内部各区域产业结构的层次差异大第129-131页
     ·四川各城市经济区工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协调性分析第131-133页
   ·影响四川全省城市化与产业协调发展的现实问题第133-138页
     ·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大第133页
     ·工业发展地区不协调第133-134页
     ·省内各区域主导产业发展不协调第134-137页
     ·全省区域内尚未形成完整的城市群经济协作体系第137-138页
   ·川渝城市群体系下四川城市化与产业协调发展思路第138-144页
     ·亟需构建区域城市群空间层次结构体系第139-140页
     ·用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理论构建区域工业发展模式第140-141页
     ·区域内城市间亟需形成差异化的协调功能分工体系第141页
     ·须尽快建立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协调推动机制第141-144页
 本章小结第144-145页
5. 四川城市化与产业协调发展的空间整合第145-184页
   ·城市群空间区域整合与产业空间协调发展的原则第145-156页
     ·城市群空间联系的思想第145-148页
     ·功能经济区的思想第148-153页
     ·产业经济学思想第153-156页
   ·影响城市经济区产业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第156-162页
     ·自然资源因素对产业区位的影响第156-157页
     ·社会经济因素对产业区位协调的影响第157-161页
     ·生产技术条件对产业区位的影响第161-162页
   ·四川省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空间协调整合的构想第162-182页
     ·川渝城市群空间体系协调整合思路第162-167页
     ·四川各城市的主体功能区定位第167-171页
     ·发展城市带,形成区域产业集聚和发展的地域空间第171-172页
     ·四川各城市产业空间协调整合具体思路第172-182页
 本章小结第182-184页
6. 城市化与产业协调发展思路下的四川产业集群发展第184-215页
   ·产业集群的概念及作用第184-196页
     ·产业集群的内涵第184-187页
     ·产业集群发展的一般模式第187-191页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第191-196页
     ·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第196页
   ·发展产业集群对协调四川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意义第196-205页
     ·四川省发展产业集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196-200页
     ·发展产业集群可有效增强四川产业发展的后续动力第200-205页
   ·发展四川产业集群的思路第205-213页
     ·四川省产业集群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第205-208页
     ·四川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第208-210页
     ·四川省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的具体措施第210-213页
 本章小结第213-215页
7. 四川省城市化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战略第215-242页
   ·土地要素投入对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的影响第215-222页
     ·土地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一般模型第216-218页
     ·模型的产业经济内涵第218-219页
     ·城市化和产业协调发展中建设用地供应的基本原则第219-222页
   ·四川建设用地利用与城市化和产业发展的不协调第222-233页
     ·城市化发展与建设用地利用的若干不协调现象第222-226页
     ·建设用地利用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不协调第226-228页
     ·传统的土地供给模式与城市化和产业发展的需求不协调第228-233页
   ·四川省城市化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战略思考第233-240页
     ·城市化和产业协调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的特点第233-235页
     ·城市化过程中建设用地利用区域差异第235-237页
     ·城市化与产业协调发展要求下建设用地供应的区域重点第237-238页
     ·四川省城市化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建设用地供应对策第238-240页
 本章小结第240-242页
8. 研究结论总结第242-248页
   ·研究的主要结论第242-246页
     ·在城市化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范式需要改变第243页
     ·对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模式探讨应该转向第243-244页
     ·城市群空间体系结构决定城市化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思路第244-245页
     ·以集群思路发展工业,可促进城市化和产业发展的协调第245页
     ·为使城市化和产业协调发展,必须调整土地利用战略第245-246页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与问题第246-248页
     ·在全国范围内城市化和产业发展的协调问题第246页
     ·川渝城市化和产业协调发展问题扩展至西南区域的问题第246页
     ·城市化与产业协调发展中第三产业的发展问题第246-247页
     ·城市化与产业协调发展的一般模型的建立与应用问题第247-248页
参考文献第248-259页
附录 四川省2020 年人口增长与变化预测第259-261页
后记第261-264页
致谢第264-266页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第266页

论文共2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区域创新网络理论与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研究
下一篇: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公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