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经济学分支科学论文--技术经济学论文

区域创新网络理论与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6页
1. 导论第16-26页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6-21页
     ·研究背景第16-18页
     ·研究意义第18-21页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1-23页
     ·研究思路第21-22页
     ·研究方法第22-23页
   ·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第23-26页
     ·技术路线第23-24页
     ·创新之处第24-26页
2. 区域创新网络的理论渊源与发展路径第26-50页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第26-29页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内涵第26-27页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评价第27-29页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第29-36页
     ·弗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第29-31页
     ·纳尔逊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第31-32页
     ·伦德瓦尔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第32页
     ·OECD 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第32-33页
     ·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进展第33-36页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评价第36页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第36-42页
     ·国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第37-39页
     ·中国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进展第39-41页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评价第41-42页
   ·区域创新网络理论第42-50页
     ·国外区域创新网络理论第42-45页
     ·中国区域创新网络理论研究进展第45-48页
     ·区域创新网络理论研究评价第48-50页
3. 区域创新网络的理论内涵与基本构架第50-77页
   ·区域创新网络的理论内涵第50-53页
     ·网络的概念第50-52页
     ·区域创新网络的概念第52-53页
   ·区域创新网络的基本构架第53-69页
     ·区域创新网络的结点第54-57页
     ·区域创新网络的关系链第57-65页
     ·区域创新网络的创新资源第65-67页
     ·区域创新网络的支持环境第67-69页
   ·区域创新网络的基本特征第69-73页
     ·根植性特征第69-70页
     ·系统性特征第70页
     ·创新性特征第70-71页
     ·动态性特征第71页
     ·扩散性特征第71-72页
     ·开放性特征第72-73页
   ·区域创新网络与其他相关范畴的关系第73-77页
     ·区域创新网络与产业集群第73-75页
     ·区域创新网络与区域创新系统第75-77页
4. 区域创新网络的运行机制与经济效应第77-114页
   ·区域创新网络的运行机制第77-94页
     ·动力机制第77-80页
     ·信任机制第80-84页
     ·学习机制第84-87页
     ·利益机制第87-92页
     ·控制机制第92-94页
   ·区域创新网络的经济效应第94-114页
     ·规模经济效应第94-98页
     ·范围经济效应第98-100页
     ·节约交易成本效应第100-103页
     ·创新效应第103-107页
     ·竞争优势效应第107-110页
     ·整合效应第110-111页
     ·时间效应第111-114页
5. 国内外典型区域创新网络的成功经验与发展启示第114-134页
   ·美国硅谷区域创新网络第114-117页
     ·美国硅谷区域创新网络概况第114-115页
     ·美国硅谷区域创新网络的经验分析第115-117页
   ·“第三意大利”区域创新网络第117-120页
     ·“第三意大利”区域创新网络概况第117-118页
     ·“第三意大利”区域创新网络的经验分析第118-120页
   ·日本丰田区域创新网络第120-124页
     ·日本丰田区域创新网络概况第120-121页
     ·日本丰田区域创新网络的经验分析第121-124页
   ·我国台湾新竹区域创新网络第124-127页
     ·我国台湾新竹区域创新网络概况第124-125页
     ·我国台湾新竹区域创新网络的经验分析第125-127页
   ·我国武汉光谷区域创新网络第127-130页
     ·我国武汉光谷区域创新网络概况第127-128页
     ·我国武汉光谷区域创新网络的经验分析第128-130页
   ·国内外典型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启示第130-134页
     ·正确定位政府职能第130-131页
     ·完善创新网络结点第131-133页
     ·营造区域创新文化第133-134页
6. 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的发展现状与运行特点第134-158页
   ·成渝经济区的范围界定第134-135页
   ·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历程第135-139页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1949-1978)第135-137页
     ·从改革开放到重庆直辖(1978—1997)第137-138页
     ·重庆直辖之后(1997 至今)第138-139页
   ·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现状分析第139-152页
     ·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的结点分析第139-148页
     ·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的关系链分析第148-152页
   ·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的运行特点第152-158页
     ·计划色彩浓厚第152-154页
     ·要素配置不均第154-155页
     ·合作创新不足第155-158页
7. 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困境第158-179页
   ·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的制约因素第158-170页
     ·区位条件较差第158-159页
     ·创新要素缺乏第159-166页
     ·集群发育不良第166-167页
     ·基础设施落后第167-170页
   ·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的发展困境第170-179页
     ·文化基础薄弱第170-175页
     ·制度约束乏力第175-176页
     ·体制障碍突出第176-177页
     ·协作机制缺失第177-179页
8. 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的理论内涵与环境建设第179-210页
   ·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的时代背景第179-182页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要求第179-180页
     ·我国区域发展的新战略第180-181页
     ·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新思路第181-182页
     ·成渝经济区建设的新任务第182页
   ·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的指导思想第182-186页
     ·坚持实事求是第182-183页
     ·加强政府主导第183-184页
     ·依托自主创新第184-185页
     ·重视环境建设第185页
     ·实现持续发展第185-186页
   ·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的主要内容第186-203页
     ·结点创新第187-201页
     ·关系链创新第201-203页
   ·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的支撑环境第203-210页
     ·制度环境建设第204-205页
     ·文化环境建设第205-207页
     ·物质环境建设第207-210页
9. 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的战略措施与支持体系第210-239页
   ·结点创新战略措施第210-224页
     ·提高政府规制水平第210-212页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第212-214页
     ·强化科研创新系统第214-216页
     ·发展新型工业园区第216-218页
     ·加强中介机构建设第218-221页
     ·完善金融创新系统第221-224页
   ·关系链创新战略措施第224-229页
     ·建立政府与产业集群的关系链第225-227页
     ·建立政府与科研机构的关系链第227-228页
     ·建立产业集群与科研机构的关系链第228-229页
   ·加强支持体系建设第229-239页
     ·加强区域制度创新第229-233页
     ·培育区域创新文化第233-234页
     ·搭建官产学研金联合平台第234-239页
参考文献第239-250页
后记第250-251页
致谢第251-252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第252-253页
在读期间参与课题研究情况第253页

论文共2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都市圈发展的经济整合机制研究
下一篇:四川省城市化与产业协调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