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论文特色和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蓝藻水华 | 第12-13页 |
·蓝藻水华的形成 | 第13-14页 |
·蓝藻水华的危害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化感作用 | 第16页 |
·陆生环境植物间的化感作用 | 第16-17页 |
·水生环境中植物间化感作用 | 第17-19页 |
·高等水生植物间的化感作用 | 第17页 |
·高等水生植物与藻类间的化感作用 | 第17-18页 |
·藻类之间的化感作用 | 第18-19页 |
·藻类化感作用的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藻类化感物质的鉴定和研究 | 第20-22页 |
·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其衍生物 | 第20-21页 |
·生物碱 | 第21页 |
·藻毒素 | 第21-22页 |
·藻类化感物质作用方式的研究 | 第22-24页 |
·抑制光合作用 | 第22页 |
·抑制酶活性 | 第22-23页 |
·细胞麻痹 | 第23页 |
·抑制核酸的合成 | 第23页 |
·活性氧的产生 | 第23-24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25-31页 |
·实验材料 | 第25-27页 |
·实验设计 | 第27-30页 |
·铜绿微囊藻与惠氏微囊藻混合培养时生长量的变化 | 第27-28页 |
·铜绿微囊藻与惠氏微囊藻的混合培养 | 第27页 |
·培养液中总氮和总磷的测定 | 第27-28页 |
·过滤液对蓝藻生长的影响 | 第28页 |
·连续添加铜绿微囊藻过滤液对惠氏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 第28页 |
·铜绿微囊藻分泌的化感物质的分析测定 | 第28-30页 |
·铜绿微囊藻过滤液不同萃取物的抑藻实验 | 第28-29页 |
·铜绿微囊藻过滤液不同萃取物的分析 | 第29页 |
·混合培养对铜绿微囊藻分泌物的影响 | 第29-30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30页 |
·两株藻种生物量测定 | 第30页 |
·抑制率 | 第30页 |
·培养液中总氮总磷的测定 | 第30页 |
·微囊藻毒素LR和RR提取和检测方法 | 第30页 |
·数据分析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混合培养时铜绿微囊藻与惠氏微囊藻间化感作用的研究 | 第31-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41页 |
·实验藻种的驯化 | 第31-32页 |
·混合培养时两者生物量变化 | 第32-37页 |
·铜绿微囊藻对惠氏微囊藻的抑制作用 | 第32-34页 |
·惠氏微囊藻对铜绿微囊藻的胁迫作用 | 第34-35页 |
·混合培养后营养盐变化 | 第35-37页 |
·过滤液对蓝藻生物量的影响 | 第37-41页 |
·铜绿微囊藻过滤液对惠氏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 第37页 |
·惠氏微囊藻过滤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 第37-39页 |
·连续滴加铜绿微囊藻过滤液对惠氏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第四章 铜绿微囊藻释放的化感物质分析 | 第42-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52页 |
·铜绿微囊藻培养液不同萃取物对惠氏微囊藻的抑藻实验 | 第42-43页 |
·铜绿微囊藻过滤液不同萃取物的分析 | 第43-50页 |
·正己烷萃取物的GC-MS分析 | 第43-44页 |
·二氯甲烷萃取物的LC-MS分析 | 第44-46页 |
·甲醇萃取物的HPLC分析 | 第46-47页 |
·甲醇萃取物的LC-MS分析 | 第47-50页 |
·混合培养对铜绿微囊藻分泌物的影响 | 第50-52页 |
·微囊藻毒素LR | 第50-51页 |
·未知物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3页 |
·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