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本文所用主要缩略词 | 第12-14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34页 |
第一章 植物QTL定位的研究方法 | 第14-23页 |
1 分子标记的类型与特点 | 第14-20页 |
·SSR标记 | 第14-15页 |
·RAPD标记 | 第15-16页 |
·RFLP标记 | 第16页 |
·AFLP标记 | 第16-17页 |
·ISSR标记 | 第17页 |
·EST | 第17-18页 |
·STS标记 | 第18页 |
·TRAP标记 | 第18-19页 |
·SRAP标记 | 第19页 |
·RGAs标记 | 第19-20页 |
·SNP标记 | 第20页 |
2 遗传作图 | 第20-23页 |
·作图群体的类型与特点 | 第20-22页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棉花数量性状遗传与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23-34页 |
1 QTL主要作图方法 | 第23-25页 |
·单标记分析法 | 第23页 |
·区间作图法(Interval Mapping,IM) | 第23-24页 |
·Jansen的复合区间作图法(multiple QTLs model,MQM) | 第24页 |
·复合区间作图方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 | 第24-25页 |
·多重区间作图法(Multiple Interval Mapping,MIM) | 第25页 |
·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定位方法(Mixed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MCIM) | 第25页 |
2 棉花QTL作图研究进展 | 第25-31页 |
·纤维品质性状 | 第26-28页 |
·产量性状 | 第28页 |
·形态学性状 | 第28-29页 |
·生理性状 | 第29页 |
·抗病性 | 第29-31页 |
3 植物QTL作图研究的展望 | 第31-32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2-34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34-112页 |
第三章 利用三个重叠重组自交系精细定位棉花染色体24部分区段的纤维品质及产量性状QTL | 第34-11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2页 |
·材料 | 第36-38页 |
·DNA提取 | 第38-39页 |
·SSR标记分析 | 第39-40页 |
·SSR微卫星的PCR扩增 | 第40页 |
·PAGE/银染分析 | 第40-41页 |
·数据分析 | 第41-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101页 |
·群体纤维品质及产量性状表现及其变异 | 第42-53页 |
·纤维品质及产量构成因子间的相关分析 | 第53-54页 |
·纤维品质及产量构成因子遗传分析 | 第54-74页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74-75页 |
·纤维品质及产量QTL作图 | 第75-101页 |
3 讨论 | 第101-110页 |
·纤维品质性状与产量构成因子遗传及相关的遗传基础 | 第101-103页 |
·标记的偏分离 | 第103页 |
·相同群体不同世代纤维品质QTL的比较 | 第103-104页 |
·不同群体中同一品质性状QTL定位结果的比较 | 第104-107页 |
·相同群体不同世代产量构成因子QTL比较 | 第107-108页 |
·不同群体中同一产量性状QTL定位结果的比较 | 第108-109页 |
·纤维品质及产量性状遗传分析与QTL定位结果的比较 | 第109-110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8-130页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