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市域村庄空间布局调整研究--以河北省沙河市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国家宏观政策背景 | 第10-11页 |
·河北省文明生态村建设为村庄空间布局调整提供基础 | 第11页 |
·城镇化是市域村庄空间布局调整的重要动力 | 第11-12页 |
·国内相关研究回顾 | 第12-14页 |
·研究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中心地理论 | 第14-15页 |
·城乡协调发展理论 | 第15页 |
·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 | 第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7-20页 |
·基本概况 | 第17页 |
·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 | 第17页 |
·经济实力分析 | 第17-18页 |
·产业结构 | 第18-20页 |
·第一产业优势项目不断增强 | 第18页 |
·新兴产业渐成雏形 | 第18-19页 |
·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充裕 | 第19-20页 |
3 沙河市现有村庄空间分布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0-34页 |
·沙河市现有村庄空间分布现状 | 第20-32页 |
·村庄空间分布总体特征 | 第20-24页 |
·村庄人口分布特征 | 第24-29页 |
·村庄人均纯收入分布特征 | 第29-32页 |
·现有村庄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缺乏 | 第32页 |
·人均用地偏高 | 第32页 |
·空心村现象明显 | 第32-33页 |
·地质等因素限制 | 第33-34页 |
4 村庄空间布局调整的理念、方法与特色 | 第34-41页 |
·村庄空间布局调整的理念与原则 | 第34-35页 |
·调整的理念 | 第34页 |
·调整的原则 | 第34-35页 |
·村庄空间布局调整方法 | 第35-39页 |
·理论分析层面 | 第35-36页 |
·规划实践层面 | 第36-39页 |
·实施保障层面 | 第39页 |
·村庄空间布局调整的特色 | 第39-41页 |
·突出城乡统筹发展 | 第39页 |
·注重集聚规模效益 | 第39-40页 |
·强调规划可操作性 | 第40-41页 |
5 沙河市村庄空间布局调整方案 | 第41-53页 |
·村庄迁并及主要标准 | 第41-43页 |
·人口规模较小村庄的迁并 | 第41-42页 |
·风景名胜核心区和生态保护区村庄的迁并 | 第42页 |
·压矿区和采空区村庄的迁并 | 第42页 |
·不适宜人群居住村庄的迁并 | 第42-43页 |
·市域村庄空间布局调整 | 第43-48页 |
·根据调整思路确定中心村 | 第43-45页 |
·根据规划操作力度确定调整类型 | 第45页 |
·村庄布局调整结果 | 第45-48页 |
·村庄布局调整结果分析 | 第48页 |
·调整后村庄综合布局 | 第48-50页 |
·村庄空间布局调整规划 | 第50-52页 |
·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协调 | 第52-5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