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段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分析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黄河兰州段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研究 | 第11-12页 |
·兰州段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分异研究 | 第12页 |
·兰州段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研究 | 第12页 |
·数据来源 | 第12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农业面源污染概述 | 第14-20页 |
·农业面源污染的定义及特性 | 第14-15页 |
·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 第15-20页 |
·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 第15-18页 |
·水土流失引起的污染 | 第18页 |
·畜牧业养殖污染物的排放 | 第18-19页 |
·农村生活污染物排放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兰州段黄河流域概况 | 第20-27页 |
·黄河概况 | 第20-22页 |
·甘肃境内黄河概况 | 第20页 |
·黄河兰州段概况 | 第20-22页 |
·流域内主要行政市概况 | 第22-27页 |
·兰州市概况 | 第22-24页 |
·白银市概况 | 第24-27页 |
第四章 兰州段黄河水质现状评价研究 | 第27-37页 |
·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 | 第27页 |
·评价方法 | 第27-29页 |
·水质监测结果统计 | 第29-30页 |
·水质评价及结果分析 | 第30-34页 |
·数据的无量纲化 | 第30-31页 |
·建立污染物白化函数 | 第31-33页 |
·聚类结果计算及分析 | 第33-34页 |
·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 | 第34-36页 |
·分析项目与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五章 兰州段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年变化分析 | 第37-62页 |
·化肥使用带来的面源污染 | 第37-44页 |
·研究区域化肥使用现状 | 第37-42页 |
·化肥施用带来的面源污染负荷估算 | 第42-43页 |
·化肥带来的氮磷面源污染变化分析 | 第43-44页 |
·水土流失污染 | 第44-50页 |
·土壤侵蚀的计算 | 第44-47页 |
·泥沙的计算 | 第47-48页 |
·氮磷负荷的计算 | 第48-49页 |
·水土流失引起的面源污染变化分析 | 第49-50页 |
·畜禽养殖引起的污染 | 第50-56页 |
·研究区域畜牧业现状 | 第50-53页 |
·畜禽养殖引起的面源污染负荷 | 第53-55页 |
·畜禽养殖引起的面源污染变化分析 | 第55-56页 |
·农村生活污染 | 第56-59页 |
·研究区域农业人口现状 | 第56-57页 |
·农村生活引起的面源污染负荷 | 第57-58页 |
·农村生活引起的面源污染变化分析 | 第58-59页 |
·农业面源污染TN、TP总负荷变化分析 | 第59-62页 |
·各年TN、TP总负荷 | 第59-60页 |
·TN、TP总负荷变化分析 | 第60-62页 |
第六章 兰州段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空间分布 | 第62-70页 |
·数据基础及负荷来源贡献分析 | 第62-63页 |
·空间分布分析 | 第63-68页 |
·小结 | 第68-70页 |
第七章 兰州段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 | 第70-73页 |
·非工程技术措施 | 第70-71页 |
·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 第70页 |
·强化科学组织管理 | 第70-71页 |
·加强宣传教育 | 第71页 |
·工程技术措施 | 第71-73页 |
·加强水土保持工程 | 第71-72页 |
·发展生态农业建设 | 第72页 |
·采用人工湿地控制污染 | 第72-73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6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